1960年,第63军军长傅崇碧少将在例行体检中,被检查出肾癌,听从遗嘱,他外出散心,途径通江老家附近,上千名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翘首以盼将军荣归,谁料傅军长却含泪表示,还是不回去了吧。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60年,傅崇碧在南下途中得知消息:家乡通江的乡亲们,听说他即将返乡探望,已自发组织起来,准备迎接他归来。 消息从川北传来时,距离他抵达通江不过数十里,这一消息并未带来喜悦,而是令他陷入迟疑,此时的傅崇碧,身为63军军长,手握重兵,身份尊崇,但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容乐观。 几日前,他刚刚从北京医院得知自己患上肾癌,病情已属晚期,医生建议他暂时休养,缓解紧张情绪,他便决定走一趟西南,既是探望旧友,也算给自己一段回顾人生的旅程。 车队沿着蜿蜒公路驶向通江,他本打算在老家短暂停留,却在行程将尽之际听说乡亲们的举动,县里来电说从山里、河边、村落赶来的上千人已聚集在通江城外,有的拄着拐杖,有的穿着军装旧衣,全是当年送子参军的父老乡亲。 他们许多年未曾收到确切消息,不知儿子生死,只知道当年他们把人交给了傅书记,如今傅书记活着回来了,他们便想亲眼看一眼。 傅崇碧没有回应,而是让车辆在县城外围停下,他下车站在山腰俯视远方,却迟迟没有向前走去,他沉默许久,突然下令改道,原路返回成都,他的随员面露不解,但无人多言。 他之所以转身,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法面对那群人,他记得他们曾如何信任自己,也记得当年动员入伍的过程。 1933年,他在通江县担任县委书记,接到命令动员兵员,他日夜奔走,在田间地头、村中祠堂做思想工作,他亲自保证一定照顾好这些参军的子弟。 通江是贫困山区,人口不多,但最终动员出三万余人,他没有强迫一个人,每一个参军者,都是由家人亲手交给他的,许多家庭倾其所有送走壮丁,有的一家三人齐上阵。 他们对战争没有幻想,但对国家有希望,对傅崇碧有信任,这些人随红四方面军征战,穿越雪山草地,经历反围剿和抗战,进入解放战争。 他们的名字被记录在名册上,也被刻在傅崇碧的记忆里,战争结束后,他统计通江籍战士生还者寥寥,绝大多数阵亡于各大战役中。 他不是没有想过回通江,建国初期,他曾数次路过四川,每次都刻意避开通江,他清楚只要踏入那个地方,就必须面对无数等待答案的父母,他们想知道自己亲人是怎样死去的。 他无法给出所有人的答复,当初他承诺把他们带回来,现在却只剩他一人,他不愿站在乡亲面前重复那句“他们为了国家牺牲”,因为他知道这句话再坚定,也换不回一个人的归来。 他最终选择改道成都,不是逃避责任,而是认为此行无力兑现承诺,他让车停在离通江最近的一处山口,远远望了一眼,他没有流泪,也没有解释,只是站立良久,然后默默转身。 多年之后,傅崇碧病情恶化,那时他已经退居二线,不再参与军政事务,临终前,他将一笔积蓄交给子女,叮嘱他们用来为通江捐建一所小学。 他没留下过多言语,只留下一句请求,让孩子们代他回趟老家,为他向乡亲磕一个头,这笔钱被送到通江县政府,地方决定将小学命名为希望小学,并在落成典礼上公开傅将军的捐赠。 那天,许多老乡站在新建的教学楼下,听傅将军子女讲述父亲的临终心愿,没有人质疑他为何未曾归来。 那些年他们早已明白,战争带走的不只是人,还有太多来不及说的话,傅崇碧用行动弥补遗憾,虽未能亲口道歉,却用一所学校表达了自己未竟的承诺。 傅崇碧没能回到通江,也不曾再踏入那片土地,他将一生记忆锁在心中,把愧疚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留在原点,他没有解释、没有辩解,却在最后一程选择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归乡方式。 (主要信源:通江县人民政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军“无颜”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