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熟睡中的冯运修,突然感觉不对劲,好像是日军包围他家了。他从枕头下摸出手枪,悄悄走到厨房,准备烧毁机密文件,但还是晚了一步! 1940 年 8 月 6 日深夜,北平城西四北四条胡同里,格外安静。 突然,冯运修从梦里惊醒。他是北平抗日杀奸团的核心成员,对危险特别敏感。 平时胡同夜里多少有点声音,今晚却静得反常。偶尔传来的脚步声,还有金属碰在一起的响声,让他立刻明白,危险来了。 冯运修伸手到枕头底下,摸出平日里随时携带的手枪。这枪他用得熟,关键时候能派上大用场。 他轻手轻脚走到窗边往外看,月光下,院墙外有几个黑影在动。他心里一沉,知道是日军。 但他没慌乱,快步跑到厨房。那里藏着抗日杀奸团的机密文件和枪支弹药,绝对不能被日军找到。 接着,他划着火柴,开始烧文件。这年他才 19 岁,却要用生命守护组织的秘密。 他危难时刻临危不乱,但并非天生的战士,他的抗日之路有着特殊的起点。 冯运修家里很有势力,舅舅齐燮元是华北伪政权的大官。但这身份没让他跟着做坏事,反倒成了他抗日的掩护。 1937 年,16 岁的冯运修加入了抗日杀奸团,从这以后,就走上了抗日锄奸的路,没回头。 在天津中日中学读书时,冯运修就显露出过人的胆量和脑子。 他借着舅舅的关系,常去军营,说是打猎,其实在练枪法。 他学得快,又肯下功夫,没多久就成了抗团里枪法最好的人之一,大家叫他 “书生枪手”。 1938 年 6 月,冯运修参与了火烧天津中原公司的行动。 这家公司是当时天津最大的百货公司,实际上是日军抢中国财物的重要地方。 行动的时候,冯运修冲在最前面,把燃烧弹准准地扔到公司里面。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让日军损失惨重,也杀了杀他们的威风。 随着实战经验的积累,冯运修的胆子越来越大,执行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刺杀吴菊痴。 1940 年 7 月 7 日,是卢沟桥事变三周年。 日伪当局在中山公园开 “圣战三周年庆祝会”,伪《新民报》编辑局局长吴菊痴作为汉奸代表上台讲话。 吴菊痴以前是京城有名的票友,还帮程砚秋写过《春闺梦》这个经典戏。 但北平被占后,他投靠了日军,当了伪《新民报》社长,到处说 “中日亲善”,给日军的侵略说好话,成了人人骂的汉奸。 抗团决定在庆祝会上杀吴菊痴。 冯运修和李振英混进会场,却发现日伪军看得特别严,根本没机会下手。 两人商量了一下,决定改计划,在吴菊痴回家的路上动手。 庆祝会结束后,吴菊痴坐黄包车去同和轩饭庄。冯运修和李振英骑着自行车,悄悄跟在后面。 到了南新华街土地祠门口,一队送葬的挡住了路。 冯运修一看,机会来了。他猛蹬几下自行车,靠近黄包车,掏出手枪,对着吴菊痴的头连开两枪。 幸运的是,枪声被送葬队伍的吵闹声盖住了,吴菊痴当场就丧命了,根本没人注意到吴菊痴已死去。 趁机,冯运修赶紧离开,很快就消失在夜里。 刺杀吴菊痴的行动虽然成功了,但也彻底激怒了日伪当局,一场针对冯运修的疯狂搜捕随即展开。 日军华北方面军特高课亲自来办这事,还调了伪满警察进北平,到处搜查。 他们避开了军统的情报网,查吴菊痴认识的人,慢慢就盯上了冯运修。 1940 年 8 月 6 日晚上,日军把冯运修的住处围了起来。冯运修发现后,马上开始烧机密文件。 日军破门进来的时候,他已经烧了大部分文件,接着手里拿着左轮手枪,跟日军打了起来。 打起来后,冯运修枪法真准。他躲在厨房里,接连打死好几个日军。 日军看硬冲不行,竟然把冯运修的父亲抓来当挡箭牌。 可冯运修没乱,一枪打中躲在他父亲身后的特务袁规的脖子,逼得日军暂时退了回去。 日军的暂时退却只是缓兵之计,他们很快就采取了更凶狠的手段。 日军调来机枪,对着厨房使劲扫射,冯运修中了好几枪,重伤倒地不起。 日军冲进厨房,看见他右手被打坏了,左手还紧紧攥着枪,保持着要开枪的姿势。日军为了从他口中获取情报,立即将他送去医院抢救。 可由于伤太重,冯运修于8 月 8 日凌晨,不幸离世。临死前,他断断续续对医生说:“别告诉他们…… 任何事……” 冯运修牺牲了,抗团少了个好战士,但他的精神鼓励了更多人参加抗日。 他用 19 岁的生命,写出了一首抗日救国的壮歌。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正是无数像冯运修这样的英雄,用生命保住了国家的尊严,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