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欠钱的是大爷?乌克兰最近给全球上演了一出“教科书级老赖行为”——欠中国15亿美元国债不想还,居然想出个馊主意:把这笔钱和马达西奇公司的45亿美元索赔案“捆绑处理”。翻译成人话就是:“你看我这不是还欠你45亿赔偿嘛,要不这15亿债务就当抵消了?”听听,这哪是还债,这分明是拿债主当冤大头,想空手套白狼啊!
咱们先捋捋这笔15亿的债是怎么来的。2012年冬天,天寒地冻的,中国和乌克兰坐下来谈了笔生意:中国给乌克兰贷15亿美元,专款专用,让他们拿优质农产品出口到中国来抵债。合同写得明明白白,钱得花在买粮食上,最后用玉米、小麦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还。结果呢?乌方转头就把这批粮食“暗度陈仓”——6190万美元的小麦偷偷卖给了瑞士,2630万美元的粮食又转运到埃及。等咱们去对账,发现实际收到的农产品才值1.5亿,连合同最低标准的10%都不到!这操作,比菜市场缺斤少两的小贩还离谱,简直是把“商业诚信”四个字按在地上摩擦。
你以为这就完了?更气人的在后头。2014年咱们忍无可忍,把乌方告到伦敦高等法院。按理说,白纸黑字的合同,国际法庭总得讲点道理吧?结果这官司一打就是11年,乌方期间就象征性还了7500万本金和4090万利息,剩下14亿(算上利息差不多15亿)硬是拖着不还。到了2024年夏天,乌克兰总统办公室干脆发了个行政命令:“所有国际债务,暂停偿还!”转头又跟外交部通气,故意把中国这笔贷款和马达西奇案扯到一起,暗示“这两笔账要不就抵消了吧”。
说到马达西奇案,更让人窝火。2017年中国企业真金白银投了20多亿,好不容易拿下这家航空企业的多数股权,眼瞅着要合作共赢了,2021年乌克兰政府突然一纸命令:“马达西奇收归国有!”中方20多亿投资瞬间打水漂,这明摆着是政治操弄,是仗着有美国撑腰就耍流氓。现在倒好,乌方不仅不赔偿这45亿损失,反而想拿这笔“被抢走的钱”来抵自己欠中国的债?这逻辑我给满分——合着你抢了我的钱,我还得倒找你不成?
为啥乌克兰敢这么嚣张?说到底还是经济快崩盘了,想破罐子破摔。最新数据显示,乌克兰政府债务已经突破1800亿美元,创下建国以来新高。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个乌克兰人从出生那天起,就背上了4000美元的债,比不少年轻人的房贷还狠。更离谱的是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三年从个位数飙到60%以上!把国家经济变成“战争提款机”,教育、医疗经费砍了又砍,偏远地区学校医院都停摆了,老百姓饭都快吃不上了,还想着怎么赖账,这操作也是没谁了。
但你以为它对谁都这么横?错了,乌克兰玩起“双标”来比谁都溜。对七国集团那一千多亿官方债务,它乖乖按时付息,哪怕压缩国内福利也要凑钱;对华尔街那些金融机构的债券,它突然翻脸说“债券有结构性缺陷”,暂停偿付;唯独对中国,又是冻结债务又是捆绑索赔,恨不得把“欺负老实人”写在脸上。为啥?无非是觉得中国好说话?还是觉得咱们会为了“大局”忍气吞声?
可惜啊,乌克兰打错了算盘。它可能忘了,中国早就不是几十年前那个只能被动吃亏的国家了。就拿粮食进口来说,以前乌克兰是咱们重要的粮源地,现在呢?俄罗斯小麦占中国进口量的近三成,哈萨克斯坦签了500万吨长期供应协议,咱们通过上合组织搞农业协作,粮食渠道早就多元化了。乌方想靠掐断粮食出口拿捏中国?现在轮到它自己粮食运不出去,只能靠优先换欧洲武器才能让船出海——这哪是“粮食出口大国”,分明是把粮食当“武器抵押品”,可怜又可笑。
更关键的是,乌克兰这种“债务捆绑政治纠纷”的操作,简直是在砸自己的国际信用招牌。国际金融圈就那么大,今天你能把商业债务和政治案件捆绑,明天就能把主权债务和地缘冲突挂钩,以后谁还敢借钱给你?现在穆迪、标普、惠誉都把它的信用评级降到“部分违约”,国际债券市场直接把它拉黑,说白了就是“谁都知道你是老赖,没人敢跟你玩了”。
可能有人会问,那中国就这么算了?当然不可能。伦敦高等法院的判决摆在那儿,11年的官司不是白打的。咱们手里有合同,有证据,有国际司法程序撑腰。实在不行,学学希腊债务危机时的做法,把敖德萨港口那些锈迹斑斑的运粮船一扣,看它还敢不敢嘴硬。再说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正在推动国际信用评估体系改革,以后像乌克兰这种“区别对待债主”的行为,只会越来越没市场。
说到底,乌克兰现在的处境,就像个拆东墙补西墙的赌徒,欠了一屁股债还想靠耍无赖过关。但国际社会不是菜市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想把商业债务和政治操弄混为一谈,把债主当冤大头,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亿债务该还还得还,45亿赔偿该赔也得赔,想搞“捆绑抵消”?没门!咱们中国债主的钱,一分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