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什么是“周”?什么是“比”? 春秋时,根据人的社会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什么是“周”?什么是“比”? 春秋时,根据人的社会地位,贵族统治阶级和脑力劳动者称君子,被统治的生产者即体力劳动者称小人。 《论语·子路篇》有载,樊迟向孔子请教农事,孔子就说樊迟是“小人哉”。 孔子说的“周”,从来不是拉帮结派的热闹,是心里装着“道义”的舒展。 就像子贡,他是孔子弟子里最会经商的,却没把钱财往自己兜里揣。 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粮食断绝时,是子贡揣着玉璧跑遍卫国,换来一车粟米,分给出身贫寒的颜回、冉有,自己只留了够吃三天的口粮。 有人说他“傻”,放着赚钱的买卖不做,管这些穷书生的死活。 子贡却说:“夫子教我们‘己欲立而立人’,同门挨饿,我能独饱吗?”这就是“周”——以道义为绳,把不同背景、不同禀赋的人拢到一起,不是为了谁的私利,是为了把“仁”字活出来。 而“比”,是攥着私利的抱团,像攥着块烫手的炭,既灼人又捂不长久。 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拉着家臣阳虎结党,把国君的权力抢了大半,朝堂上凡是不跟他们站队的大夫,不是被罢官就是被流放。 他们一起搜刮百姓,把曲阜城外的良田都圈成自家封地,看着仓库里的粮食堆成山,就以为能高枕无忧。 可阳虎后来反过来夺权,季孙氏又联合其他宗族打阳虎,两家斗得两败俱伤,最后鲁国的大权落到了更狠的权臣手里。 这就是“比”的下场——靠利益勾结的圈子,利益散了,圈子就碎了,碎的时候还得溅一身血。 孔子骂樊迟“小人哉”,不是看不起体力劳动,是嫌他眼里只有“一亩三分地”的私利,看不到“耕者有其田”的大道理。 真正的“小人”,不是身份低微,是心里的格局小了,只看得见鼻尖前的好处,拉着身边人一起钻营,把“团结”变成了排他的武器。 反观君子的“周”,像阳光照在地上,不分贫富贵贱,都能沾到暖意,这样的团结才禁得住风雨——你看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散在各国,子贡在卫国经商 子夏在西河讲学,曾子在鲁国传经,看似各奔东西,却都在传扬孔子的学问,这就是“周”的力量,不用天天凑在一起,道义相通,就永远是一伙的。 说到底,“周”与“比”的分野,不在人数多少,在初心真假。为道义聚,是“周”,散了也能各自发光;为私利聚,是“比”,聚得越紧,散得越惨。 放到今天,我们身边的“圈子”,哪些是“周”,哪些是“比”,是不是也能照见这层道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