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李在明很克制,特朗普的关税施压,就是对李在明的一次考验 美国在与韩国的贸易谈判中,除了要对韩国加征关税外,还要求韩国配合美国的遏华战略,对中国采取“贸易限制措施”,也就是限制中国产品通过韩国进行转运。 这一要求就明显损害了中国利益,中方高度关注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税谈判,看得就是这些国家有没有损害中国利益来讨好美国。 对于这一件事,在7月11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表示,“中方一贯支持各方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经贸关系和经贸问题,但是任何协议和谈判都不应当损害第三方的利益。” 从中方的表述可以看出,我们用“不应当损害第三方的利益”来回应,既没有点明韩国,也没有说出坚决反制类似的内容,可以说是表述得十分克制。 7月2日特朗普宣布美越协议,中国商务部给出的回应就能看出区别来,“我们乐见各方通过平等磋商解决与美方经贸分歧,但坚决反对任何一方以牺牲中方利益为手段达成交易。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中方将坚决予以反制,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相比之下,外交部的这次回应,就是在对韩国的一个提醒。毕竟韩国还没有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这只是美国单方面向韩国提出的要求,韩国答不答应还不一定。 中方对李在明的上台是抱以期待的,打出“务实”旗帜的李在明刚上任没多久,确实一扫尹锡悦时期的歪风邪气,表现出务实、理性的一面,专注于解决韩国的经济民生问题,似乎是个要干“实事”的总统。 但在中韩关系上,李在明能做出什么表态,就需要持续观察了。李在明拒绝参加北约峰会,并没有盲目跟随美国,而特朗普的这次关税施压,也成了对李在明的一个考验。 既然李在明承诺要搞“务实外交”,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中立,两不得罪,那就得真正做出点行动来。 7月7日,特朗普向李在明发去关税信函,宣布自8月1日起对所有韩国输美产品征收25%的关税,随后韩国总统府于8日召开紧急对策会议,商讨如何应对。 8月1日,就是特朗普给各国下达的最新关税谈判期限。从7月9日又延长到了8月1日,特朗普再一次退缩了。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正打在了韩国的“腰子”上,要知道,韩国十分依赖向美国出口产品,尤其是汽车。2024年,韩国对美汽车出口额达到347亿美元,占到其整体汽车出口的49.1%。 2024年,韩国与日本分别位列美国第二大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特朗普如果真对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的关税,将导致韩国的车企遭受重创,影响韩国经济发展。 既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对美国大量出口的结构,那韩国似乎只能向美国做出让步妥协了。韩国能用什么来换取美国降低关税税率呢? 目前韩国对美国进口商品几乎零关税,因此谈判的重点就放在了非关税壁垒上,韩国或许能通过加大对美国的投资,更加开放国内市场、在半导体、关键矿产、造船等行业深化合作来打动美国。 韩国面对特朗普的关税施压,究竟是跟随美国继续对抗中国,还是顶住压力保持中立,两不得罪,就看李在明作何选择了。 对此,中国保持着密切关注,中韩关系后续如何发展,还需要对李在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