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中国大手笔,连下三城,法国有苦难言! 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受美欧各国围追堵截,

中国大手笔,连下三城,法国有苦难言!

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受美欧各国围追堵截,但中国政府及企业从未停下发展脚步,反而在一次次交锋中,不断完善全球供应链,提升在全球经贸体系中的地位。

最近,中国企业接连收购3家法企,每一起收购都带来重大利好。

先是4月,中企万华化学收购康睿特种异氰酸酯业务,凭借此次收购,万华超越全球最大供应商,成为该产业链的龙头。

再是5月,东山精密以 1 亿欧元收购法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 GMD 集团,得以直接参与欧洲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车身、电池壳体等关键部件的供应。

同月,中国万润集团成功收购法国氢动力公交车制造商萨夫拉集团,从而顺利打开欧洲市场。

化工、汽车、能源是如今相当热门又敏感的领域,中企抓住时机精准出击,相当于为布局欧洲市场打了漂亮胜仗。

看着中企干得风风火火,法国人终于坐不住了。

法国媒体直接用“法国的技术明珠可能会成为中国的猎物”来表达不安。

 “法国的技术明珠可能会成为中国的猎物”,这话前半句让人深感疑惑,因为实在想不出法国到底有啥中国没有的高端技术。后半句是妥妥的“中国威胁论调”,中国企业走合法程序完成收购,怎么就成大灰狼了?

要知道这三家法国企业被收购前要么负债累累,要么处于司法重组阶段,迟迟得不到法国政府的补助。如果不是中企出资收购,他们的结局可能是破产。

不过中国出手收购也不是做慈善,所收购的这些企业或业务看起来奄奄一息,但被中企盘活以后,益处实在很多:

一个是能帮助中国规避贸易壁垒,欧美国家一直活在“经济安全”的恐惧中,出台一系列针对中国的限制政策,仅2023年到2024年出台的对华经贸限制性措施就超过40条。对此,中国一方面采取对等关税反向制裁,一方面呢,通过收购欧洲本土企业,“曲线进入”本地。以欧盟本土制造身份供应欧洲市场,不就能规避反倾销审查了吗?不得不说,中国人做生意,脑子真是活!

再就是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以较低成本获取关键战略资源。新能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都是中国强项,但是要让欧洲那些老顽固们认可中国这个新兴强国的技术,并把中企接入主流市场来并不容易。

对于中企而言,收购当地企业是整合渠道和资源,快速进入主流供应链的绝佳方式。像这次中国万润集团收购法国氢动力公交车制造商萨夫拉集团之后,可以申请欧盟为“欧盟制造”准备的补贴,同时还凭借萨夫拉为摩纳哥王室定制氢动力观光巴士这条高端业务线,迅速打开高端旅游交通市场。

第三是,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话语权,参与全球规则制定。如今西方国家仍然是大部分国际组织的主导者,中国一方面跟志同道合的国家建立新的组织体系,一方面也努力掌握在各领域的话语权。

一个例子是,2017 年时,中国企业美的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股权。收购后,美的将技术应用到家电智能制造,并反向输出到新能源汽车、3C 电子等领域。最终,美的成为了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参与制定《工业机器人安全操作规范》等全球标准,改变了此前由欧洲企业主导的规则格局。

对中国利好的事,美欧都会发难。

早在2022年就颁布法案限制外企收购营业额超过5亿欧元的欧洲公司,2024年又发布新版《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条例》将更多行业纳入监管范围。 

这些法案公布以后,最惨的还是那些濒临倒闭的欧洲企业及职员,本来中资能把业务救活,大家都能继续干活。结果欧洲政府断了活路,最终企业倒闭,人员失业。

 都说,欧洲也是越老越顽固了,表面是被

“中国威胁论”侵蚀太深,实质上还是不敢正视自己没落的现实,总想用各种方式保持原有姿态。问题是,越是挣扎,代价会越大。顺应大势,与中国合作,兴许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