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也说毛笔(艺坛走笔)

转自:人民日报

夏风拂过三秦大地,研学营、文化馆等地飘来翰墨馨香。劲足趣浓的老少书画爱好者,争相体验毛笔的技艺,见证毫间的奇迹。近年来,随着线上直播与短视频的兴起,以及线下研学营、文创业的火热,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毛笔,正赢得更多关注。

毛笔,又名毛颖、玉管、寸翰等。相传,秦代蒙恬归纳先民实践经验,用畜毛和竹管研制出书画工具,后经数代贤能巧匠的改造完善,逐渐演进成今天的毛笔。

毛笔种类丰富,中国书画独树一帜的艺术表达,离不开笔锋的弹性和幻变。毛笔既为意象造型带来惊喜,又为创新技法提供空间。书画同源,皆强调一个“写”字。书与画本质上都是笔锋运转而生成的精神印迹。关于这一点,从两者始终追求点线本身的情趣意味便可窥一斑。所以,毛笔是成就传统书画东方艺术之美的首要工具——写出点线风骨,绘出勾皴神韵。

成功的书画作品,离不开毛笔性能的极致发挥。书写的线条是否有“笔力”,关键在于“立锋顶纸”的行笔,反复摸索,方能谙熟运笔之窍。以常规经验,毛笔的使用,还夹裹着新、盛、残之阶段性内涵,即新笔之芒,相当于青年之勇;盛笔之茂,相当于中年之壮;残笔之拙,相当于老年之苍。此三种状态的生发,丰富了书画作品不同的境界。

笔承人意,墨记笔意。笔因墨而存风采,墨因笔而焕灵神,二者棹水相逢、携手叱咤,艺境焕发。浓墨使笔锋黏腻而涩滞,写出的线条见厚重沉郁;淡墨使笔锋舒苏而流利,写出的线条见轻薄飘逸。铺毫泼墨,墨化云阵前涌;颤笔破墨,墨似雨点下坠。笔法腾云,墨意兴风。笔墨相得益彰,则浑厚华滋的书画艺术语言魅力尽显。

宣纸是毛笔的绝佳舞台。在渗水性强的生纸面上,笔锋动如车轱之涉泥泞,印迹钝涩淤挫;在光滑的熟纸面上,笔锋行同玉珠之滚玻璃,印迹流利舒展。极尽枯笔渴墨之妙的捻擦,更可以充分凸显纸纹肌理的活性,生发出苍茫的墨韵。毛笔与宣纸的特性,因水墨交融而充分释放,拓展出奇妙的艺术空间。

正如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所云:“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毛笔是人抒发和传递情感的工具。同样的笔,不同的人用,行迹有别;不同的笔,相同的人用,效果各异。

如今,毛笔基本退出了具有普遍性的实用领域,但它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柔软与坚韧,必将以艺术性的书写,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开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