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把小英雄请进教室(记者手记)

转自:人民日报

纪念不只是回溯,更是为了未来的共鸣。用抗战小英雄命名校园集体,历史火种、民族脊梁、成长榜样,便悄然融入孩子们的日常。

烽火岁月对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比较遥远,英雄事迹、红色故事,有时像玻璃展柜中的文物——珍贵,却不容易亲近。而当“海娃”两个字写上班牌,小英雄被“请”进教室,成为集体的一员,遥远的人物便成了身边的朋友。每次看见班牌、呼唤班名,历史就更为可感可亲,更容易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爱国、勇敢、机智、奉献,这些品质很重要,但直接对孩子讲,难免会有些空泛。而小英雄们,比如送鸡毛信的海娃、把敌人引进包围圈的王二小,他们本身就是孩子,容易引发同龄人的共鸣:“他在那么危险的时候都如此镇定,我遇到点困难怕什么?”这些小英雄,就像一面面清晰的镜子,让孩子们照见自己身上的潜力,也让那些崇高的品质变得具体鲜活、可学可做。

当一个集体被冠以英雄的名字,是荣誉,更是无形的鞭策。孩子们会说:“我们是雨来中队的队员,可不能给这个名字丢脸!”这些名字是集体荣誉感和自我要求的象征,激励着他们在学习互助、面对挑战时团结奋斗,努力擦亮这些名字承载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