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从1968年开始,日本人口过亿,智囊团的计划是在2030年之前人口翻倍,变成超级大国,仅次于美国自己。可谁料美国从1979年便开始筹划打击日本。 信源:新华社 2024年3月15日《日美经济关系演变:从扶持到遏制的70年》 二战的废墟之上,一个国家曾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短短二十多年,日本的人口从战后的7200万激增到1亿,经济总量更是在1968年跃升至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到了70年代末,它的GDP甚至把苏联都甩在了身后。 那是日本最意气风发的年代。1995年,它的GDP一度达到美国的71%,东京市中心房产的价值,据说能买下整个加州。 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日本芯片一度占据全球超53%的份额,技术实力让美国的英特尔都喘不过气。 那时的日本,自信到喊出“日本可以说不”的口号,其智囊团甚至规划到2030年,人口翻倍至2亿,一举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 然而,就在这个“旭日东升”的宏大叙事下,一场风暴早已在太平洋彼岸酝酿。 日本在关键产业的全面领先,终于让那个彼岸的巨头坐不住了。美国的遏制来得迅速而系统。 对日本最赚钱的汽车产业,下手毫不含糊。1979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起“301调查”,到了1981年,日本便不得不签下协议,限制对美汽车出口数量,这等于自己捆住了手脚。 贸易摩擦只是前菜,对半导体产业的“绞杀”才显出真正的狠辣。 1986年,美国逼迫日本签订《日美半导体协议》,不仅要求日本“自愿”让出市场份额,甚至允许美国派人进驻日本公司查账,同时还对日本芯片征收100%的反倾销税。 产业打击还不够,美国还有金融这枚“核武器”——《广场协议》。这一协议也不失所望的吹起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资产泡沫之一。 更深层的改变,则在不易察觉的社会层面同步发生。日本智囊团曾将人口增长视为国力基石,计划从亚洲大规模引进劳动力。 可另一边,美国通过外交手腕和舆论宣传,一方面限制对日本的技术劳工签证,另一方面在亚太地区渲染“日本种族主义”论调,阻碍其移民计划。 与此同时,好莱坞电影与流行音乐所代表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冲击着日本传统的家庭观念。多种因素交织下,日本的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翻倍的雄心成了泡影。 泡沫终有破裂的一天。19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和股市相继崩盘,经济随即陷入了长达三十年的停滞。 到2024年,日本的GDP甚至还不如1995年,而美国则增长了数倍,两国差距越拉越大。人口问题也演变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日本已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同时,日本近年来所频频展现的军事威胁,让人们不得不再一次庆幸美国对日本的遏制是非常正确的决定,因为人们很难想象,一个更加强大的日本,将会对世界和平做出什么破坏 日本在战后一直试图摆脱战败国的身份,通过秘密进行核研究和一系列军事扩张行为,不断挑战地区和平与稳定 然而,其核研究的军事化倾向一直存在。日本拥有大量的核材料和先进的核技术,具备短时间内制造核武器的能力。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多次鼓噪“核共享”和“自主拥核”,甚至在国际场合公然宣称“日本宪法并未禁止发展和拥有核武器”,这些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日本不仅在核研究方面表现出强烈的野心,还在军事扩张和挑衅行为上屡屡突破底线。 近年来,日本不断推动军事正常化,大幅增加军事预算,发展先进军事装备,甚至提出要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此外,日本还多次在国际场合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试图为其军事扩张寻找借口。 日本的核野心和军事扩张行为表明,其野心从未熄灭。如果日本在没有外部制约的情况下进一步强大,其对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威胁将难以估量。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日本的野心必须受到国际社会的严格监督和制约,以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历史有时很讽刺。美国为遏制日本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却意外为另一个对手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日本企业带到东南亚和中国的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帮助中国建成了完善的制造业体系,使其成为美国新的战略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