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小杜家据点的日军正在睡觉,伪军团长邢祚光叫来十二个亲信,说:“弟兄们,我不想当汉奸了,今晚咱们就送小鬼子上路!” 1941 年农历正月初四深夜,小杜家据点。 伪军团长邢祚光盯着东厢房的煤油灯光,里面传来日军小队长佐佐木的鼾声。这个杀害过 37 名村民的刽子手,正搂着从临沂抢来的女子睡熟。 邢祚光压低声音,说:“弟兄们,时候到了。” 12 名亲信立刻围拢过来。副团长李云鹏是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老兵,曾和日军拼过刺刀。邢祚光身上有一道从锁骨延伸到腹部的伤疤,那是 1932 年在吉林跟日军白刃战时留下的。 1927 年,18 岁的邢祚光因打死欺压百姓的沂水县长小舅子,被迫逃亡关东。火车上望着黑土地,他暗下决心:“定要让骑在百姓头上的人血债血偿。” 九一八事变后,邢祚光加入抗日救国军,在镜泊湖伏击战中扮猎户击毙 3 名日军。营长一句 “会日语能顶一个连”,让他三个月啃完《日语速成手册》,练就流利日语。 1935 年深秋,邢祚光带着一身伤病回到沂水。可到了 1938 年,日军的铁蹄踏入沂蒙,邢祚光做了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他走进了日军司令部。 邢祚光用流利的日语对日军联队长山本说:“太君,我当过兵,会日语,能帮皇军做事。” 他心里清楚,只有打入敌人内部,才能保护家人,才能为抗日做更多事。山本上下打量着这个身材魁梧的汉子,点头说:“你的,沂水县第六区区长的干活。” 上任第二天,邢祚光就把区公所的 30 支步枪藏进了后山的山洞。他表面上帮日军征粮抓丁,实际上把七成粮食悄悄送给了八路军。每次看到乡亲们投来鄙夷的目光,他都默默咽下苦水,他知道这个 “汉奸” 的骂名,得背到抗战胜利那天。 1940 年冬天,山东纵队敌工科科长何庆宇找到了他。在村头的破庙里,何庆宇拍着桌子问:“邢祚光,你还是不是中国人?” 邢祚光猛地掀起衣襟,露出胸前的伤疤:“老子在东北杀鬼子的时候,你还在吃奶!” 两人对视了很久,何庆宇握住他的手说:“组织相信你,但需要你做一件大事。” 起义计划在邢祚光的脑子里反复过了无数遍。他清楚小杜家据点的情况,20 名日军配有 2 挺歪把子机枪和 1 门迫击炮,而他手下的 105 名伪军,只有 70 支步枪和 15 颗手榴弹。 但他更清楚,日军的傲慢是最大的破绽,他们从没想过伪军敢对自己动手。 正月初四晚十点,邢祚光以 “查岗” 为名,悄悄替换了炮楼的哨兵。 随后,他带着李云鹏等人摸进后院西屋,佐佐木正赤身裸体地躺在床上。邢祚光掏出竹节手电筒,这是他从日军仓库 “顺” 来的,拧开后盖,里面藏着一把锋利的匕首。 匕首一下刺入佐佐木身上。几乎同时,炮楼上的伪军哨兵割断了电话线,还把两枚手榴弹扔进日军弹药库。火光冲天而起,邢祚光振臂高呼:“弟兄们,跟我投奔八路军!” 起义部队抵达八路军驻地,司令员许世友紧紧握住邢祚光的手说:“你这一仗,比打下十个据点都重要!” 可没人知道,此时邢祚光的妻子和女儿,正被日军关押在沂水县城的地牢里。 三个月后,因为叛徒告密,日军找到了她们的藏身之处。16 岁的女儿和妻子被日军残害。 噩耗传来时,邢祚光正在前线指挥作战。他默默摘下军帽,朝着家乡的方向鞠了三躬,然后抓起机枪冲上阵地,怒吼道:“老子跟你们拼了!” 这一仗,他带领特务五营击毙 127 名日军,缴获 3 门迫击炮。 建国后,邢祚光历任沂南县副县长、临沂军分区副司令员,却因 “历史问题” 在特殊年代被打成右派。1978 年平反时,他摸着墙上 “打倒汉奸” 的标语,老泪纵横:“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1999 年 4 月,90 岁的邢祚光临终前对子女说:“把我葬在苏村烈士陵园,让我离你娘和妹妹近点。” 如今,他的墓碑和妻子、女儿的墓并排而立,碑文上写着:“邢祚光,1909-1999,抗日英雄。” 这个背负了半生骂名的汉子,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隐忍与忠诚。他的故事被改编成评书《沂蒙枪声》,在山东各地传唱。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