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7名教师补课被重罚;家长:两月8000工资撑不起孩子一个月补课费 补课风波:7

7名教师补课被重罚;家长:两月8000工资撑不起孩子一个月补课费 补课风波:7位老师、一群家长和被“卷”变形的教育 一、周末清晨的突击检查 2025年6月的一个周六,天刚蒙蒙亮,教育局的执法车就悄悄停在城郊小区楼下。张科长带着队员上楼时,能听见三楼某户传来隐隐约约的讲课声——这是他们蹲守三天的“补课窝点”。 “砰!” 门被撞开的瞬间,教室里的空气凝固了。七个老师瞬间站起,四十多个学生吓得笔都掉在地上。后排的家长群里,有人手机“嗡嗡”震动,是刘阿姨发消息:“糟了!教育局查补课了!” 这七个老师都是本地中学的在职教师,暑假来临前,想着“利用课余挣点外快”,便私下组了补课班。谁能想到,举报电话比补课费到账还快。 二、重罚通知里的撕裂与挣扎 三天后,“7名教师违规补课被重罚”的红头文件贴满校园。处分栏前,数学老师王建国盯着“吊销教师资格证”的字样,手止不住发抖。他想起昨天去菜市场,卖菜大妈指着他鼻子骂“误人子弟的货”,现在连女儿的幼儿园家长群都有人退群——就因为他是“违规补课的老师”。 另一边,家长群炸了锅。刘阿姨在群里哭诉:“我一个月工资8000,孩子补课费一个月就得6000!现在老师被重罚,孩子下学期找谁补?” 这话戳中无数家长的痛处,有人附和:“双减减了个寂寞,还不是得家长自己掏钱找野路子补课!” 也有人沉默——他们明白违规补课不对,可升学的“独木桥”摆在眼前,不补就是把孩子往“ loser(失败者)”堆里推。 三、教师办公室的沉默与嘶吼 处分公布当天,王建国和另外六位老师被叫到校长室。校长气得拍桌子:“你们知不知道‘双减’的意义?教育公平被你们毁了!” 王建国突然崩溃大哭:“校长,我房贷一个月5000,孩子奶粉钱2000,不补课拿什么养家人?” 这话让校长愣住了——他看见王建国藏在西装裤脚的破洞袜子,想起物理老师李芳为给母亲治病,偷偷在医院和补课班之间奔波。 走廊里,李芳攥着诊断书发抖。她母亲的癌症化疗费像无底洞,“补课费一小时200,补十个学生就是2000,我不能眼睁睁看妈等死……” 她声音哽咽,旁边的英语老师赵阳默默递了根烟——他为给孩子买学区房,信用卡早就透支十万。 四、家长会上的集体焦虑 一周后的家长会,变成了“诉苦大会”。刘阿姨第一个站起来:“老师被重罚是该的,但孩子成绩咋办?我们普通家庭,请不起一对一!” 这话引发连锁反应,家长们七嘴八舌:“双减政策好,可中考、高考不看‘双减’啊!”“谁不想让孩子快乐成长?但别人补,我们不补就是傻!” 班主任陈老师听着这些声音,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她想起自己当班主任时,反复给学生强调“努力比补课重要”,可现在面对家长们的焦虑,那些话显得如此无力。“教育不是军备竞赛,” 陈老师轻声说,“可我们都被卷进了这场竞赛,忘了教育原本的样子。” 五、风波后的反思与微光 这场补课风波,像一面镜子照出教育的畸形生态。教育局重罚违规教师,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底线;家长们的焦虑,是升学压力下的无奈;教师们的挣扎,是现实生活的重压。可我们忘了问:教育的本质,是分数的比拼,还是人的成长? 在处罚公告发布的第十天,王建国去教育局递交了一份“自白书”,里面写着:“我错了,但我也希望大家看到,基层教师的生存困境……” 与此同时,几位家长自发组织起来,给教育局写建议信,呼吁“疏堵结合”——既严惩违规补课,也增加公益课后服务,让普通家庭的孩子有“补”可上。 这场风波没有完美的结局,但它撕开了教育生态的伤口,让我们看见:当教育被“分数焦虑”和“经济压力”双重绑架,受伤的不仅是教师、家长,更是千千万万孩子。真正的“双减”,不该只是“堵”违规补课,更要“疏”升学焦虑,“补”教育资源的均衡。 愿这场风波能成为转折点——让教师回归育人初心,让家长放下焦虑执念,让教育挣脱“分数枷锁”,真正去滋养每个孩子的成长。毕竟,教育的温度,不该被违规补课的利益灼伤,也不该被升学竞争的硝烟熏黑。我们要的,是阳光下平等生长的树苗,而不是在“补课军备赛”里畸形生长的盆景。

评论列表

时来运转
时来运转 2
2025-07-13 19:22
全国统一查查吧!又不是一个地方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