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时茂陈佩斯现状曝光差距大,一人家财万贯,一人真被倪萍说中了 主要信源:极目新闻 回想起那些年看春晚的日子,朱时茂和陈佩斯这两位老搭档的身影,绝对是最让人开心的回忆之一。 少了他们的小品,总觉得年夜饭的欢乐都少了几分滋味。 当年他们在《主角与配角》里,一个争着当主角,一个不服气演配角,演得可真是活灵活现。 如今时过境迁,他们俩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也各自走出了不同的戏路。 先说朱时茂。离开春晚后,他尝试在影视圈发展,演过戏也当过导演,拍过几部电影电视剧。 但实话讲,这些作品的反响,没能超越当年春晚的辉煌。 可能因为早年经历过不易,朱时茂后来转变了方向,将重心投向了新兴的直播带货。 他还时不时邀请老搭档陈佩斯一起参与直播。 观众见到这对久违的组合出现,热情高涨。 直播间里只要朱时茂喊出那句经典台词“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观看人数瞬间就能飙升到百万,带货效果出奇的好,一场直播销售额轻松过百万。 这波热潮也给朱时茂带来了,不少商业代言和投资机会,收入丰厚起来,日子越过越滋润。 陈佩斯呢?他心里那份对舞台表演的热乎劲儿,从未冷却。 这不,时隔32年,他又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戏台》回归大银幕,定档今年7月17日。 消息一出,许多老观众直呼“爷青回”。 这部电影脱胎于他精心打磨的同名话剧,为了从舞台搬到银幕,足足下了近十年功夫。 尽管年过七旬,陈佩斯拍起戏来那份较真劲儿,一点不输年轻人。 他一心要把民国时期,戏园子的原汁原味还原出来。 电影里那些褪色的戏台对联,镶嵌铜扣的丝绸戏装,每一处细节他都请专业戏曲老师把关。 只要发现像戏服盘扣样式,这类小地方和历史有点出入,他立刻要求重拍,绝不含糊。 这种对细节的苛求,贯穿整个创作。 选演员也是高标准。他挑中的黄渤、姜武、尹正,都是演技过硬的实力派。 像尹正,尽管近年曝光不多,但他之前在《鬓边不是海棠红》里对京剧角色的精彩演绎,恰恰是陈佩斯看重的功底。 连以敬业闻名的黄渤,都钦佩陈佩斯这种对艺术极致追求的态度。 这让人想起主持人倪萍说过的话。 当被问到心中真正的舞台核心是什么样的,倪萍毫不犹豫地说:“像陈佩斯那样。” 她说的这个“C位”,不是指人气最高,而是指那份一心扑在艺术上,对作品精益求精的赤诚之心。 陈佩斯这份执着,可以说是家学渊源加自身修炼。 父亲陈强是位老戏骨,陈佩斯从小在后台片场耳濡目染,看父亲为一个眼神反复揣摩,演戏的种子早就深埋心中。 进入八一厂后,他从小角色开始磨炼。 即便在《万水千山》里演个只有代号“匪兵甲”的小龙套,他也能琢磨出独特的表演让角色出彩,意外赢得导演欣赏多给了镜头。 后来,他陆续在《法庭内外》《夕照街》等电影里有更亮眼表现,多次获得金鸡奖提名。 真正让他家喻户晓的,自然是1984年春晚那个极其简单的《吃面条》,两个演员,几个空碗。 陈佩斯歪戴帽子,对着空碗呼哧带喘地“吸溜”面条,那副模样配上朱时茂的搭档,瞬间点燃全国观众的笑点。 从此,朱陈组合成了春晚“金牌搭档”,连续十一年登台献艺。 《羊肉串》《警察与小偷》《主角与配角》……部部都是经典,陪伴大家度过无数除夕夜。 转折发生在1998年。央视下属公司擅自把他们的小品制成光盘销售,陈佩斯和朱时茂坚决为自己讨公道,结果官司虽赢,却从此告别了春晚舞台。 那段时间,陈佩斯经历了低谷,甚至跑到京郊承包荒地种果树,白天劳作,夜晚写剧本,仿佛要归隐。 然而舞台的召唤太强,没多久他就扛不住对表演的思念,即使只是为动画《宝莲灯》的孙猴子配音,他也能反复琢磨,找到那个精气神,乐在其中。 他最终决定深耕一条属于自己的喜剧路,仍扎根传统文化,挖掘中国式的幽默。 他的话剧处女作《托儿》一炮而红,首演就创造高票房,全国巡演场场爆满。 作品一部接一部,事业蒸蒸日上。 然而在谈获奖时,他倒豁达地调侃自己“折腾了一辈子,顶尖大奖一个没拿,‘干净得很’”。 这并非作品不行,而是他压根不热衷报名参赛。 在他心里,观众的口碑和笑声,才是最金贵的奖杯。 直到今天,七旬高龄的陈佩斯在《戏台》里依然身兼编、导、演数职。 他仍旧每天早起研读剧本,深夜还在琢磨表演,对每一个动作、每一束灯光都力求完美,把对艺术的严苛当成毕生使命。 时光流转,朱时茂和陈佩斯这对曾经相互成就的黄金搭档,如今在各自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一个在商海打拼,开拓新天地;一个在戏剧沃土执着坚守,赢得观众由衷的敬意。 虽然难以再睹他们同台演绎,但那些欢声笑语的春晚记忆,早已如同珍藏的老照片,深嵌在几代人心中。 这是岁月沉淀后的风景,真诚祝福他们各自安好,在选择的路上绽放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