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在南院门街办车家巷社区、德福巷社区、保吉巷社区及南院门社区,陕西省民俗学会联合开展“活态非遗入社区,文化传承润民心”活动。
陕西海红棉絮画艺术创作工作室的传承人们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将棉絮画这一珍贵非遗项目带到社区,为丰富学生暑期生活、促进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注入鲜活力量,生动践行了非遗传承“落地生根”的使命。
在南院门街道办、各社区与家长群体的联动支持下,一场别开生面的棉絮画体验活动温情开展,生动体现了三方协同关爱儿童成长、共促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
“这么美的画竟然是用棉花做的,真是太神奇了!”
活动现场,有学生亲眼见证一团普通的棉花变成花朵或是风景名画。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棉絮画第四代传承人李海红向孩子们系统介绍了棉絮画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色,通过一幅幅精美的动漫、二十四节气棉絮画作品,让孩子们直观感受这项非遗的独特魅力。
李海红说:“非遗传承既要守正,坚守文化根脉,更要创新,贴近时代生活。这次我们带来的动漫和二十四节气题材棉絮画,是专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走进社区,就是要让棉絮画从工作室走向群众,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热爱民族文化的种子,这是传承的根基。”
教学环节中,李海红与汤瑶手把手指导孩子们操作。撕棉花、执镊子、捻棉絮、贴图案……从小心翼翼地尝试到渐入佳境的创作,孩子们亲手完成了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成就感溢于言表。汤瑶感慨道:“作为一线教师和传承人,利用暑期将非遗带出课堂、深入社区,是我们的使命。社区是棉絮画落地生根的沃土,群众的喜爱与参与,就是这项技艺生生不息的动力。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满足的笑容,就知道我们的脚步走对了、走实了。”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陕西省民俗学会贯彻省文联“文艺六进”部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基层服务的具体实践,木版年画传承人马萌、面花传承人田孝洁等十几个非遗项目也参与其中。
事实上,传承人们深入社区的实践,既是对“文艺六进”的生动落实,更是传承群体主动担当、推进非遗活态传承的缩影。此次活动,既丰富了青少年暑期生活,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认同,更以“接地气、连民心”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基层治理与群众生活,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筑牢基层根基,彰显了非遗传承在新时代的政治意义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