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角色你绝对不会接?”面对这样的提问,陈道明的回答干脆利落:“抗日神剧我就不拍。” 主持人追问缘由,他便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类剧集的问题:“现在的抗日剧都是穿着厚重的皮大衣,再拿着驳壳枪,男的就像潘安,女的就像柳如是,每个战士都画着浓妆。” 这番话点出了抗日神剧脱离历史、过度娱乐化的弊端——真实的抗战充满艰辛与牺牲,绝非这般“偶像化”的演绎,而陈道明的坚持,正是对历史敬畏心的体现。 他对表演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拍戏时专注投入,为角色反复琢磨细节,拒绝浮躁的“流量思维”,从不接抗日神剧这类违背历史、过度娱乐化的作品,认为演员应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这份对艺术和历史的敬畏,本身就是修养的体现。 拍摄《围城》时,为了精准呈现方鸿渐的文人气质与懦弱本性,他不仅研究钱钟书的原著,还模仿民国知识分子的说话节奏和神态,连走路的姿态、夹烟的手势都反复练习,力求每个细节都符合角色的身份与心境。 这种对表演的敬畏和较真,让他塑造的每个角色都经得起推敲,成为经典。 #陈道明头发全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