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76岁武则天来看望临死前的狄仁杰。想不到,濒临死亡的狄仁杰却提出一个“过分的要求”,武则天含泪答应,5年后她痛哭:狄卿,你好歹毒啊! 唐朝是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而武则天和狄仁杰的故事,绝对是其中最抓眼球的一段。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靠着狠辣手腕和过人智慧,把大唐治理得井井有条。狄仁杰呢,是她最倚重的宰相,聪明、正直、敢说话,俩人搭档起来,简直是黄金组合。可到了公元700年,这段关系却因为狄仁杰临终前的一个请求,变得耐人寻味。 武则天不是那种靠运气上位的人。她从唐太宗的才人干起,后来成了高宗的皇后,再到高宗去世后,以皇太后的身份一步步掌控朝政。690年,她干脆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牌女皇帝。她在位时,大唐经济没崩盘,边疆也算稳,靠的就是杀伐决断和识人用人。可她也有软肋——皇位继承问题。她想让武氏家族接班,可李唐宗室和老臣们不干,这矛盾一直埋着。 再说狄仁杰,这老哥真不是盖的。630年出生在山西太原,家里世代当官,从小就聪明得不行。考中明经科后,他从基层干起,当过汴州判佐、并州法曹,断案如神,百姓都服他。后来到了武则天时期,他才算遇到伯乐。武则天看他有才又有胆,提拔他当大理寺丞、侍御史,最后做到宰相,封了梁国公。他在朝里干啥都靠谱,整顿官场、平反冤案、稳边疆,功劳一大堆。 武则天对他有多信任?有一次她直接说:“狄卿,你不用老跪着,朕看着都累。”还交代别人,没大事别去烦他。可狄仁杰不是那种偷懒的人,啥事都亲力亲为。他跟武则天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互相靠得住,但又都为了国家有自己的想法。 到了700年,狄仁杰71岁,病得不行了。武则天那年76岁,听说这事,急得亲自跑去看他。这时候的狄仁杰,已经是唐朝的中流砥柱,他要是没了,对武则天来说,不光是少了个帮手,更是少了个能说真话的人。关键就在这时候,狄仁杰提出了那个“过分的要求”。 他要啥呢?史书上讲得很清楚:他让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把皇位还给李唐宗室。这话听着简单,可对武则天来说,太炸裂了。李显是她亲儿子没错,可早就被她废了,流放在外。她称帝后一心想让武氏接班,狄仁杰这话,等于是让她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承认李唐才是正统。这要求不过分吗?搁谁身上都得愣一下。 可武则天为啥答应了?一方面,狄仁杰这些年太给她面子了,忠诚、能力都没得挑,她没法不尊重他的遗愿。另一方面,狄仁杰说得有道理。当时朝里李唐派和武氏派斗得厉害,边疆也不太平,立李显能稳住大局,平息内乱。武则天再强硬,也知道国家不能乱,所以她含泪点了头。 狄仁杰死后,武则天真按他说的办了。李显被召回来,立为太子,武周政权开始往李唐过渡。705年,武则天被逼退位,李显复辟,改回唐朝。这一切,看似是狄仁杰的遗愿成了现实。可就在这年,武则天翻看旧奏章,想起狄仁杰当年的要求,突然哭了,说:“狄卿,你好歹毒啊!” 她为啥这么说?“歹毒”不是真骂他坏,而是感慨这老家伙太会算计。狄仁杰这招,看似是为国着想,其实逼得武则天不得不放弃武氏的未来。她晚年被软禁,孤零零地待在上阳宫,看着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回到李氏手里,心里肯定不是滋味。狄仁杰的要求,既救了大唐,也让她付出了代价,这份“毒”,是远见,也是无情。 狄仁杰的要求到底是不是“过分”,得看站在谁的立场。站在武则天的角度,她失去了一切心血,换谁都觉得这要求过分。可站在国家的角度,狄仁杰看得长远,他知道武周这套玩不长久,李唐复辟才能让唐朝继续辉煌。事实证明,他赌对了。唐中宗李显上台后,虽然能力一般,但唐朝总算没乱套,后来还有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武则天呢?她晚年虽然失势,可历史上对她的评价没垮。她能听狄仁杰的,说明她不是只顾自己的人。这俩人,一个敢提,一个敢接,都是真有胸襟。 说白了,这事儿就是职场里老员工给老板提了个“扎心”的建议。狄仁杰临走前给武则天出了个难题,她接了,短期亏了,长期赚了。这段历史接地气的地方就在这儿:再牛的人,也得面对现实,做出选择。武则天那句“歹毒”,其实是又爱又恨的吐槽,挺人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