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对于印度武装部队在7月13日,向缅甸境内发射大量以色列、法国制造的无人机,特别是

对于印度武装部队在7月13日,向缅甸境内发射大量以色列、法国制造的无人机,特别是以色列制造的哈洛普自杀式无人机,按照缅甸方面的说法,缅甸空军JF-17枭龙战斗机已经升空戒备,严防印度武装部队发射的自杀式无人机,深入到缅甸领空,造成误伤。

此次行动的规模远超常规反恐范畴。印度军方一次性投入超过 100 架无人机,形成密集的空中打击网络。其中,以色列哈洛普自杀式无人机尤为引人关注。

这款无人机具备 6 小时续航能力,可携带 32 公斤高爆弹头,既能执行侦察任务,也能在锁定目标后实施俯冲撞击。

今年 5 月,印度在印巴冲突中曾大规模使用该型号无人机,巴基斯坦军方当时宣称击落 25 架,残骸分析显示其单价超过 600 万美元。

而法国制造的无人机可能包括 “苍鹭” TP 等型号,这类长航时无人机可在 13 公里高空持续飞行 45 小时,主要用于战场监控和情报收集。

印度选择此时发起行动,与边境安全形势恶化密切相关。近期,阿萨姆邦等地反政府武装活动明显回潮,ULFA-I 等组织利用缅甸边境的复杂地形,建立训练营地并策划对印度东北部的渗透袭击。

印度军方试图通过 “主动式跨境反恐打击” 瓦解这些网络。值得注意的是,行动时间选在黎明时分,无人机群的协同作战显示出高度战术规划,外界猜测印度可能与缅甸军方存在情报共享或行动默契。

缅甸空军的反应则充满矛盾。一方面,缅甸军方长期与印度在反恐领域有合作,例如 2024 年 9 月印度曾邀请缅甸克钦独立军会谈,试图共同打击跨境武装;另一方面,此次行动中缅甸选择派出 JF-17 枭龙战斗机升空戒备。

这种中巴联合研制的战斗机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和中距空对空导弹,理论上具备拦截低空慢速目标的能力。

缅甸军方可能担忧印度无人机误判目标,毕竟 2025 年 6 月实皆省曾发生一起 JF-17 坠毁事件,当时印度媒体曾炒作 “枭龙被击落”,最终证实为机械故障。

国际社会对此次事件保持低调。以色列国防部未直接回应无人机使用情况,但印度自 2005 年起已采购超过 50 架以色列无人机,包括 “苍鹭” 和 “哈比” 系列,两国在军事技术合作上有深厚基础。

法国方面同样沉默,不过印法在 2025 年 3 月刚完成 “瓦鲁纳” 双航母演习,法国 “戴高乐” 号航母与印度 “维克兰特” 号在阿拉伯海进行了联合反潜和防空演练,防务合作正处于升温期。

中国作为缅甸的重要合作伙伴,其提供的 JF-17 战斗机在此次事件中成为焦点,而缅甸军方此前曾多次强调 “不允许外国势力利用本国领土从事军事活动”。

这场无人机风波折射出南亚次大陆的复杂博弈。印度试图通过高科技手段重塑边境安全格局,却可能刺激缅甸国内民族武装的反弹。

例如,若开军(AA)在 2025 年 5 月刚攻占皎漂镇的军方营地,缅甸军方随后动用海空力量展开反击。而印度无人机的频繁越界,可能迫使缅甸在反恐合作与主权维护之间重新权衡。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行动中印度同时使用以色列和法国装备,凸显其 “多国外购” 的国防策略,这种依赖进口的模式虽能快速提升战力,却也埋下供应链风险 —— 例如哈洛普无人机的维护依赖以色列技术支持,而法国无人机的备件供应可能受国际政治影响。

目前,缅甸军方尚未就此次事件发表官方声明,印度国防部也保持缄默。但边境局势已显紧张,缅甸空军的 JF-17 战斗机仍在实皆省空域巡逻,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已加强边境哨所的雷达监测。

有分析认为,印度此举既是对境内反政府武装的震慑,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其 “全频谱作战” 能力的一次演练。

不过,无人机袭击的实际效果仍存疑:尽管印度宣称精准打击了武装营地,但截至目前,既无人员伤亡报告,也没有组织认领袭击。这种 “高投入、低可见成果” 的模式,或许正成为现代不对称战争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