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中午,青岛栈桥海边,一名女游客为捡手机不慎落水。危急时刻,正在附近摆摊卖玉米的刘玉荣迅速跃入海中,顶着潮水和海浪,将女孩救回岸边。事后,她这一善举迅速登上热搜,受到广泛赞誉,并于7月10日获评青岛市见义勇为模范。
从“她太勇敢了”到“给她安排摊位”,网友的敬意和感动格外热烈,媒体平台上的赞誉声几乎刷屏。但在舆论的持续放大中,我们也应冷静追问:为何每次的见义勇为善举,最终都演变成对个体经历、家庭状况、甚至性格特征的层层放大?我们是否也在不自觉中,把一个正常的凡人善举,包装成某种“感动叙事”才能更好地宣传和弘扬它?
这种思考不是对刘玉荣的质疑,恰恰相反,她的善举令人肃然起敬,她的勇气、朴实与克己,是这个夏天青岛最感人的注脚。
见义勇为本就是被制度认可、依法保障的行为,它不应被过度包装成“孤勇者”的剧情桥段,更不该依赖一次次“刷屏感动”来维持应有的社会尊重。我们当然可以被“玉米大姨”的朴素所打动,但也必须清醒意识到:每一次对见义勇为的追捧,不能只是始于“泪点叙事”就止于“情绪退潮”,更不能让善行在热搜之后迅速冷却,回归到沉默无声。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加理性、稳定的社会机制,让类似见义勇为这种善举该认定的及时认定,该补偿的及时补偿,而不是靠每一次“热搜”的动情叙述来唤醒人们对见义勇为的敬意。
刘玉荣的选择,来源于朴素的道德本能。“看到那孩子掉海里,我就想到我的孩子。”这句话没有华丽辞藻,却直指人心。她没有试图成为英雄,也并不擅长接受聚光灯的围绕。救人之后,她悄然回到摊位,继续售卖玉米。
这也提醒我们,当一个人见义勇为之后,还要面对网友、媒体和陌生人蜂拥而至的各种“好意”,甚至自发转账、热情围观时,我们是否该适当收回过度情绪,把更多支持交给制度保障,把更多尊重和敬意留给她的平静生活。
真正成熟的社会,不应让善良依赖热搜,也不该让正义仰赖煽情。让那些“关键时刻愿意站出来”的人,能够顺理成章地被表彰,也能安安稳稳地继续生活,才是对“见义勇为”最有力、最长久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