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秦始皇问:“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马?”王翦答:“至少60万。”李信说:“不超过2

秦始皇问:“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马?”王翦答:“至少60万。”李信说:“不超过20万。”始皇让李信统兵伐楚,王翦回家养老。没多久,他就后悔做这个决定了。 战国末期,秦国已经横扫六合,灭了好几个国家,离统一天下就差最后几步。公元前226年,秦始皇把目光锁定在楚国身上。楚国不是小角色,地盘大,人口多,军队也不弱,是秦国南下的硬骨头。要啃下这块骨头,兵力多少是个关键问题。于是,秦始皇召集手下商议,打算一举拿下楚国。 朝廷上,年轻将领李信第一个跳出来。他在灭赵、灭燕的战役里立过功,觉得自己正值巅峰。他掷地有声地说,20万精兵就能搞定楚国。逻辑很简单:秦军战斗力强,他本人指挥有方,速战速决没问题。李信的想法代表了那种“快刀斩乱麻”的打法,符合秦始皇急于求成的心理。 可老将王翦不这么看。他打了一辈子仗,见识过太多翻车场面。他冷静分析,楚国地盘辽阔,军队数量不少,防守能力强,20万兵压根不够。他提出得用60万大军,才能稳扎稳打,确保胜利。王翦的思路是“慢工出细活”,宁可多花点本钱,也不能冒险。可这话听在秦始皇耳朵里,觉得太保守,甚至有点胆小。 最后,秦始皇拍板,选了李信的方案。20万兵听起来性价比高,能省不少粮草和时间。王翦的60万听着就费劲,像是杞人忧天。于是,李信带着蒙恬当副手,领着20万大军出发了。王翦呢?直接被晾在一边,他干脆请辞,回了老家频阳。 李信上任后,果然没让秦始皇失望。一开始,仗打得挺漂亮。他先攻下寝城(今安徽临泉),随后又拿下平舆(今河南平舆),楚军像是被打懵了,连连后退。秦军士气高涨,李信觉得自己判断没错,20万兵真能干大事。他甚至开始盘算着下一步怎么快速推进,和西线的部队会师,把楚国彻底碾碎。 可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李信光顾着往前冲,没好好防备后路。楚军没真崩溃,而是瞅准机会,悄悄跟在后面。秦军连打了几天仗,士兵累得够呛,补给也跟不上。李信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完全没料到楚军憋着大招。 楚军抓住了秦军的疲态,瞅准时机发动反攻。他们趁夜偷袭,打得秦军措手不及。20万兵本来就不够多,这会儿还分散开来,根本挡不住楚军的猛扑。李信想组织反击,可部队已经乱成一团,高级将领死的死伤的伤,最后只能带着残兵跑回秦国。这场仗,秦军损失惨重,士气跌到谷底,楚国反倒缓过劲来。 战报传回咸阳,秦始皇气得拍桌子。他没想到,自己看好的李信居然这么拉胯。20万兵不仅没拿下楚国,还差点把秦国的脸丢尽。这下,他才意识到,王翦的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有道理。 没办法,秦始皇只能厚着脸皮去找王翦。他亲自跑到频阳,承认自己错了,请王翦回来救场。王翦也没推辞,但条件很明确:要干就得60万兵。秦始皇这回不敢含糊,立马答应。王翦带着60万大军二度南下,彻底换了打法。 王翦不急着往前冲,而是稳扎稳打。每到一地,他就修营寨,囤粮草,把后勤弄得妥妥当当。楚军来挑衅,他也不慌,就守着不动。士兵吃饱喝足,状态慢慢恢复。楚军攻了几次,没占到便宜,只能往东撤。王翦瞅准机会,带着大军追上去,一路碾压。公元前223年,他和蒙武联手,生擒楚王芈负刍,攻下楚都寿春,楚国正式完蛋。 楚国被灭,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一步。从此,南方再没强敌,秦始皇的霸业往前迈了一大步。可这场仗打得太曲折,暴露了不少问题。李信的失败,不是他无能,而是太高估自己,低估了敌人。王翦的成功,也不光靠兵多,而是靠经验和谨慎。 秦始皇在这件事里也不是没长进。他开头信错了人,但好歹及时回头,没让局势彻底崩盘。王翦呢,打完仗没膨胀,反而低调求赏田宅,保全了自己和家人。这老家伙,心眼儿多得很,知道秦始皇疑心重,懂得给自己留后路。 至于李信,史书没说他后来的下场,但这次惨败肯定让他栽了个大跟头。他可能是想证明自己,结果却成了反面教材。历史就是这么现实,成王败寇,没人会记得你的豪言壮语,只看最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