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历史,清朝的服饰跟别的朝代差别特别大。清朝刚掌权时,为了让百姓认他们的统治,下了道命令:汉人得把穿了几千年的汉服脱了,改穿满族衣服。这么做,就是想从文化上稳住政权。 朝廷官员也得换形象,原来的乌纱帽、圆领袍不能穿了,换成带特殊记号的新官帽。顶戴花翎成了新的身份牌,所谓顶戴花翎,就是官帽后面垂着的孔雀羽毛。这些羽毛不光好看,还按官级分样式、数量。一般来说,羽毛上的“眼睛”越多,官就越大。 清朝规矩,小官只能戴单眼花翎,皇族能戴双眼花翎,但这还不是最高级。最厉害的是三眼花翎,连亲王、郡王这样的贵族,甚至权倾朝野的和珅,都没拿到过。 这三眼花翎到底是传说还是真有其事? 其实真有这东西,清朝两百多年里,只有七位功臣得过这份特别的荣誉。 花翎制度是清朝独创的,用来标明官阶。满族刚进中原时,总被人骂“蛮夷”“得国不正”。为了让统治显得合法,朝廷想从文化上管住老百姓,显示自己的权威。 清朝早期皇帝想过废除汉字、汉服,可满族文字那时刚创没多久,努尔哈赤时才照着蒙古文造了满文,表达能力不够,废汉字的事就黄了。相比之下,改衣服就简单多了。 朝廷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命令,逼汉人剃发留辫子,遇到了激烈反抗。朝廷下手特别狠,一个人不剃发就罚一个人,一城不剃发就屠一城。 在这种高压下,汉人只好脱了汉服,换上满族衣服。官员也不能穿前朝官服了,朝廷专门设计了新官服,把满族元素和明朝的补子结合起来。 官服上的补子图案代表品级,官帽上的花翎,是另一个分等级的重要记号。 花翎是用孔雀羽毛做的,满族是渔猎民族,特别看重动物皮毛,这一点也反映在衣服等级上。别的朝代靠布料好坏分等级,清朝不一样,把动物皮毛按等级排,孔雀毛被当成最高级的。 朝廷规定,只有五品以上的武官,还有巡抚、提督这样的大官,才有资格戴花翎,小官没这权利。退休后得把花翎摘了,想继续戴,得皇帝特批。所以花翎在清朝官场,跟黄马褂一样金贵。 花翎上的“眼睛”数量直接代表身份,普通官员戴单眼花翎,就算是一品大官也不能越界。皇族里,只有镇国公、辅国公这样的近亲贵族,能戴双眼花翎。 不是皇族的人,要是娶了皇帝的亲女儿固伦公主,也能戴双眼花翎,成了皇帝的女婿,地位就特殊了。 虽然三眼花翎极少见,但历史上真有七个人拿到过,大多是实至名归。第一个是和琳,你可能不熟,但他哥哥和珅是乾隆朝的大权臣。 和珅地位那么高都没拿到三眼花翎,和琳却因为打仗立功得到了。乾隆年间白莲教起义闹得凶,和琳在平乱中立了大功,打郭尔喀的时候也表现出色,乾隆特别高兴,就赏了他三眼花翎。 同一时期的富察傅恒也拿到了,他是皇后的弟弟,出身显赫,还平定了准格尔叛乱,打缅甸也有功,得这个荣誉不奇怪。 他儿子福康安也很厉害,平定甘肃战乱立了大功,文武双全,乾隆特别信任,也得了三眼花翎。 富察父子把这荣誉看得很重,平时戴的时候都小心翼翼,透着对皇恩的感激。 正白旗出身的长龄也拿到了三眼花翎,他身份高,平定白莲教起义时立了大功劳,这份荣誉实至名归。 第五位是禧恩,他是爱新觉罗氏的宗亲,多尔衮的后代。跟别的八旗子弟不一样,禧恩读书用功,一心想立功,最后靠多年军功拿到了三眼花翎,当时特别受重用。 第六位是李鸿章,他是第一个拿到三眼花翎的汉族官员。李鸿章一辈子想救清朝,搞洋务运动,建北洋水师,是让清朝能撑近三百年的关键人物。 最后一位是徐桐,也是汉人,但跟李鸿章不一样,他没显赫家世,也没立过军功文治,全靠口才和政治本事讨慈禧太后喜欢,才获准戴三眼花翎。 从花翎制度的兴起到没落,能看出一个王朝的起起落落。衣服不光反映时代的文化和政治,还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 一个朝代结束了,不光影响朝廷,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跟着变,衣服上的细节,都成了历史的记号。 不管是汉服还是满族服饰,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它们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特定时候还是国家和文明的象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