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1岁的下乡知青李文忠从水中救起一名11岁的落水女童,令人意外的是,女孩上岸后竟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先别娶媳妇,等我长大就嫁给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的陕北,空气中飘荡着麦秸的清香,炽热的阳光照在黄土地上,一位刚满21岁的北京知青李文忠正挥着锄头,在田间劳作。 下乡已经小半年,他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节奏,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对一切新奇又茫然的青年,这天傍晚,李文忠正准备收工,忽然听到不远处河边传来急促的呼救声,他顾不上思索,扔下锄头就往那边冲去。 河水不深,却湍急,一个瘦小的女孩正在水里扑腾,脸色惨白,呼吸微弱,李文忠顾不得脱衣服,直接跳进水里,一把将她托起,他费了好一番力气,才把孩子拖上岸,围观的村民赶来时,女孩已瘫坐在岸边,身子发抖。 就在众人还未缓过神来之际,小女孩站起身,满脸认真地说出一句让所有人都愣住的话:"你先别娶媳妇,等我长大就嫁给你!"大家一阵哄笑,李文忠也只是轻轻一笑,没有放在心上,他以为这只是个受惊孩子无心的话语,没想到,这一刻竟成了两人命运的转折点。 这个女孩名叫刘俊霞,十一岁,是村里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生得瘦弱却倔强,自那天起,她时不时出现在李文忠干活的地头,偶尔送来一只烧饼,一碗水,或一双缝得歪歪扭扭的小布鞋。 她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调皮,也不太爱说话,只是默默地做着这些事,李文忠心里清楚,这大概是孩子出于感激,他并未多想,更没有将那句令人哗然的“诺言”放在心上。 转眼到了1975年,知青返城的消息传来时,李文忠正好被批准返京,那天他收拾行李,村里很多人来送他,刘俊霞站在人群最后,手里攥着一样东西,她悄悄将两双亲手缝制的新布鞋塞进他的包里,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一句轻声的告别。 李文忠在那一刻动容,却依旧将这份情感压在心底,他以为,自己与这片土地的故事,就此划上了句号。 回到北京后,他进入工厂工作,日子过得简单而平静,可不久后,一封陌生的信件出现在传达室,署名是刘俊霞,字迹稚嫩,语句也不通顺,但内容却清晰,她在努力读书,将来要去北京找他。 这样的信,一封接着一封,从陕北寄来,开始他还觉得意外,后来竟有些习惯了,他从未回信,但每一封都仔细收着,放在抽屉最深处。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李文忠作出决定,辞去了工厂的工作,专心备考,他自小成绩不差,靠着几个月苦读,终于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开学那天,他背着行李站在校园门口,迎着人群登记入学,忽然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他回头望去,一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映入眼帘,他愣住了,是刘俊霞。 她已出落得亭亭玉立,不再是当年那个掉进水里的小姑娘,她坦然自若地站在他面前,仿佛那句曾经的承诺从未褪色,他这才意识到,那些信,那些年,那句曾被众人当成玩笑的誓言,她竟一刻未忘,她用脚踏实地的努力,一步步走到他的面前。 起初李文忠有些犹豫,十岁的年纪差距,在旁人眼中显得格外刺眼,他也不想因为自己的过往耽误一个刚刚走进城市的姑娘,但她从未动摇。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她默默照顾他的起居,陪他图书馆自习,偶尔拿出几页报纸让他解闷,一次她为了给他找一本旧书,在没有暖气的阅览室坐了一夜,结果高烧住进校医院。 他守在床边,看着她苍白的脸和昏迷中还在念叨他的名字,心里像被什么击中,他终于明白,这份感情无法再回避。 不久后,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她平静而坚定地说出了她的决定,也问出了她等了多年的问题,他沉默许久,最终点头,他们的关系自此走向明朗,身边人或支持,或疑惑,但他们始终坚定。 1980年毕业那天,李文忠带她走进王府井闹市,拎出一个小铁盒,里面是几年来所有她寄来的信,还有几张画着布鞋样式的旧纸,他将这些交到她手中,轻声说了几句简单的话,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却紧紧握住了他的手,不曾松开。 他们的故事,在外人看来或许像个遥不可及的童话,但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个承诺,一场等待,一段坚持,他们从未回头谈起那个落水的午后,却始终清楚,那一刻,是命运真正开始的地方,多年之后,他们的孩子听着这段往事,在笑声中学会了承诺与坚守的意义。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陕北知青往事:一个承诺与半生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