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泽连斯基终于不装了!下令全面发动反击,加大武器生产,并将战火转移至俄罗斯领土上。

泽连斯基终于不装了!下令全面发动反击,加大武器生产,并将战火转移至俄罗斯领土上。当地时间7月13日,泽连斯基和乌克兰军方以及国防部长举行会议,他听取了当下前线的局势变化,包括波克罗夫斯基地区以及哈尔科夫地区等等,凭借乌军的努力挫败了俄军进攻。他下令继续摧毁侵略者,并将战火转移至俄罗斯领土上,并要求加大武器生产,目前有约40%的武器是在乌克兰本土生产的,他还透露将准备对俄罗斯实施新的远程打击。

​这有意味着,这位曾经以和平呼吁赢得国际同情的总统,彻底撕下了"被动防御"的面具。这道"反攻令"绝非临时起意的战术调整,而是乌克兰战争逻辑发生质变的标志性事件——从"国土保卫战"转向"对俄复仇战"的战略转型。

自2022年2月特别军事行动开始以来,乌克兰始终将自己定位为"遭受侵略的受害者",其军事行动也主要局限在收复失地的范畴内。但此次公开宣称要"继续摧毁侵略者",意味着基辅已放弃这种自我限制,准备对俄罗斯本土实施更系统、更猛烈的打击。

这种转变的直接诱因是战场形势的恶化。俄军近期在哈尔科夫方向取得突破,乌军防线承受巨大压力。更严峻的是,西方军援尤其是防空系统的迟滞,使乌克兰城市和能源设施面临俄军导弹的常态化打击。泽连斯基选择此时宣布反攻,既是对国内民众的士气提振,也是向西方盟友展示乌克兰仍有反击能力的政治信号。但深层次看,这反映了乌克兰战略思维的根本转变——让俄罗斯也感受到切肤之痛。

泽连斯基特别强调"约40%的武器在乌克兰本土生产",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着基辅应对西方援助不确定性的深层战略。战争初期,乌克兰几乎完全依赖西方军援,但随着美国国会搁置援乌法案、欧洲国家军工产能受限,这种依赖变得不可持续。发展本土军工已成为乌克兰的生存必需,而40%的自给率表明其军工体系已在战火中实现惊人复苏。

这种"战时军工复合体"的建立具有多重战略价值:首先,它降低了对外部援助的敏感度,使乌克兰能在西方政治风向变化时保持基本战斗力;其次,本土生产更适合乌克兰战场需求,比如针对俄军电子战系统的适应性改造;最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乌克兰战略自主权——当不再完全依赖他国武器供应时,基辅在作战决策上获得更大自由度,这正是泽连斯基能下令攻击俄本土的物质基础。不过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军工自主也可能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因为本土生产的武器不受西方使用限制约束。

将战争引向俄罗斯本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从军事角度看,打击俄后方补给线、军工设施和能源枢纽,确实能削弱其前线作战能力。近期乌军使用西方提供的ATACMS导弹袭击克里米亚俄空军基地,已证明这种"后方打击"战术的有效性。但攻击俄罗斯本土城市或民用设施,则可能引发三重风险:

首先,这给了普京动员更多国内资源的借口。目前俄罗斯仍保持着"特别军事行动"的有限动员状态,若本土遭袭,可能升级为"卫国战争"模式,启动全面战时经济。其次,这可能刺激俄罗斯采取更极端的报复行动,包括对乌克兰民用基础设施的无差别打击。最重要的是,这将考验西方盟友的政治底线。

泽连斯基显然已权衡过这些风险,其攻击范围可能仍会以军事目标为主,避免造成大规模平民伤亡。但战争升级的螺旋一旦启动,控制打击范围和强度将变得异常困难。一个关键悬念是:当乌克兰的远程打击真正威胁到莫斯科或圣彼得堡时,克里姆林宫的红线在哪里?而西方盟友又会在这个临界点上作何反应?

泽连斯基的"反攻令"发表时机耐人寻味——正值北约华盛顿峰会结束不久,且美国大选进入关键阶段。这实际上是向西方盟友发出的强烈信号:乌克兰不会接受"冻结冲突"的安排,如果不支持乌克兰取胜,就只能面对战争扩大化的后果。

这种战略沟通的对象不止于西方,也包括全球南方国家。通过展示反击决心,乌克兰希望打消国际社会对"俄乌疲劳症"的预期,防止更多国家转向中立或亲俄立场。但风险在于,当乌克兰越来越表现出"为西方价值观而战"的色彩时,也可能强化全球南方国家将其视为"西方代理人战争"的认知,反而加速国际支持的流失。

泽连斯基的决定从根本上改变了俄乌冲突的解决路径。当双方都将打击对方本土作为战略选项时,通过谈判实现和平的窗口实际上正在关闭。历史经验表明,战争升级容易降级难,特别是当民族尊严和政权生存都成为赌注时,妥协的空间将被极度压缩。

值得深思的是,在这场已经持续两年多的冲突中,双方是否已经陷入"为战争而战争"的怪圈?当泽连斯基表示"不希望真正停火"时,这是战术性的以战促和,还是战略性的战斗到底?同样令人忧虑的是,俄罗斯会如何应对这种战略挑战——是加倍施压迫使乌克兰屈服,还是寻求某种形式的"胜利冻结"?

一个不容回避的终极问题是:在这场没有明显胜利者的消耗战中,究竟需要多少生命和资源的代价,才能让各方回到理性计算的轨道?而当战争最终结束时,乌克兰、俄罗斯与欧洲的安全架构,又将如何在相互毁灭的废墟上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