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荀彧对曹操封公很敏感?
其实敏感的不是荀彧,而是东汉制度。因为东汉王朝的臣爵,无论你多大功劳,也是县侯封顶。再往上还有王爵,但制度规定非皇子不王。你得是某任天子的子嗣后裔,才有资格被封,或延续王爵。按曹操的意思,是称王。担心称王过于敏感,所以改称公。无论称什么,都突破了人臣的限制。有不臣之心,才需要突破这层限制的。
曹操虽然称公,但他的权力与规格,相当于汉初诸侯王。懂政治的,看这安排,就知道曹操已经笃定自己的篡汉之路;普罗大众,见其称公,也明白曹操这是不满足于做汉朝臣子;曹操之心,路人皆知。
此前,荀彧不遗余力的支持曹操,他本身就是曹操称公前,通过霸府政治窃取朝廷权力,软禁天子,剪除汉家羽翼的重要人物。彼时东汉朝廷有二个金字招牌,一个是汉天子刘协,另一个就是汉尚书令荀彧。
现在,曹操准备明牌,荀彧作为曹操的头马,他必须"牺牲"自己的"清誉"站出来号召士人支持曹操称公篡汉,而举手投票表态支持这么简单。换做华歆、董昭之流做这种事可以说是毫无心理负担,若是荀攸、钟繇等辈权衡利弊也只有乖乖照做。唯有荀彧,这个人能在汉末士林吃得开,成为北方士林领袖是真有些风骨的。他反对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在拧巴;拧巴的本质则是既要又要的心态。既支持曹操按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又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体面为曹操扛旗。他想延续自己汉尚书令这光鲜体面的汉末士大夫身份,想如往常般居于幕后继续支持曹操,继续做他的双面人。
但现实是,曹操已经到了摊牌的阶段,这个时候除了曹操要通过双面人的操作过渡外,已经不需要任何下属做双面人,集团内部人士要旗帜鲜明的支持自己才行。尤其是荀彧这匹头马,拥有巨大的号召力与代表性,汉家纯臣都支持我称公,这是重要助力之一。
最终,荀彧选择拒绝,拒绝牺牲自己的汉臣身份,然后被曹操隐诛。曹操少了一匹头马,但狠辣果决的处置彰显了自己篡汉的决心,间接推动了大业;荀彧保留了汉臣的体面,生前他得偿所愿的暗中支持曹操篡汉,死后还能保有汉家忠臣的名誉,除了不能继续活着,可以说是值得的。
简单说,曹操称公就是迂回称王,魏公在名义上就有汉初诸侯王的权力与规格待遇,实际上控制的是包括魏公国在内的整个北方。未来只需要舆论相对缓和,曹操随时可以把公晋升为王,再往前走那就是称帝。一个大臣,他拥有天子的权力,控制朝野,且不满足于臣子的名分,给自己晋升为仅差天子一阶的王/公,路人都知道他接下来要干什么!而且曹操之前唯一的公爵就是安汉公王莽,都进爵国公了还说曹操不想篡汉,就和拿司马昭至死没称帝说司马昭不想篡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