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林曾给刘亚楼争取过大将,不过最终没争取到。刘亚楼没评上大将的真实原因,不是缺席抗战,是根本没资格 1955年军衔评定,刘亚楼被授予上将军衔,却与大将擦肩而过,这事儿至今让人津津乐道。据说林总曾为他使劲争取,可最终还是没成。有人猜是因为刘亚楼没打过抗战,可真相真是这样吗?一个在东北野战军叱咤风云的参谋长,一个被喊作“林罗刘”之一的人物,为啥就卡在了大将门槛上? 要搞清刘亚楼为啥没评上大将,先得知道他是个啥样的人。刘亚楼1910年出生在福建武平,家里穷得叮当响,从小就看不惯社会的不公。1929年,他加入共产党,投身革命,先在地方搞农民起义,后来进了红四军随营学校,学了点军事本事。从那以后,他算是正式走上了打仗的路。 红军时期,刘亚楼从连长干到营长,再到团政委、师政委,跟着部队打了五次反“围剿”,还参加了长征。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这些硬仗,他都掺和过,表现一点不含糊。1939年,他被派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后来还赶上了苏联卫国战争,混了不少实战经验。回国后,解放战争爆发,他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跟林总、罗荣桓搭档,参与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这些大场面,战功赫赫。 新中国成立后,刘亚楼又挑起了组建空军的大梁。从零开始,把中国空军搞得有模有样,朝鲜战争中还指挥空军打出了名堂。后来,他还推动空军现代化,建航校、定战术,干得风生水起。1965年,他因病去世,年仅55岁。虽然走得早,但留下的功绩一点不小。 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搞军衔制,大将这级别可不是随便给的。当时评大将有几条硬杠杠,咱们一条条来看,看刘亚楼到底差在哪儿。 第一条,得是参加过共产党早期那种影响力大的武装起义,比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这种。刘亚楼呢?1929年他参加的是地方农民暴动,虽然也挺拼命,但跟那些标志性的大起义比,规模和影响差了点。这条他没占全。 第二条,红军时期得干到军级职务,比如军长、军政委啥的。刘亚楼在红军里最高也就到师政委,离军级还差一级。别看这差一级,当时评衔卡得严,这就成了硬伤。 第三条,抗战时期得在八路军里干到旅级,或者新四军里干到师级职务。可刘亚楼呢?1939年到抗战结束,他都在苏联学习和打仗,没在国内抗战部队待过。有人说他是“缺席抗战”,这话不完全对,毕竟他在苏联也不是闲着,但按评衔标准,这段经历确实没算上。 第四条,解放战争时期得在总部或者大军区干到副职以上级别。这条刘亚楼没问题,他当过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实打实的大军区要职,功劳也摆在那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可不是白打的。 四条标准,刘亚楼就满足了第四条,其他三条要么差点火候,要么压根没沾边。当时评衔不是光看你打仗有多厉害,还得看资历够不够老、经历够不够全。领导们翻档案一合计,觉得刘亚楼虽然解放战争功劳大,但早期起义不够硬,红军职务不够高,抗战又没在国内掺和,综合下来,够不上大将。上将这级别,已经是对他功绩的认可了。 据说林总在评衔时,觉得刘亚楼功劳不比别人差,特意为他争取大将。但这事儿为啥没成呢? 首先,林总虽然是大将里的头号人物,但他也不是想咋评就咋评。当时军衔评定是集体决定的,档案摆在那儿,标准明明白白,刘亚楼差的那几条,谁也绕不过去。林总再牛,也不能硬把不符条件的人塞进大将名单。其次,评衔这事儿牵扯太多人,平衡各方利益也很关键。刘亚楼要是破格提了,别的老资格咋办?所以就算林总真争取过,最后也没能拗过大势。 再说了,林总自己也不是那种非得为谁硬扛到底的人。他能当上大将,自己资历够硬,功劳也够大,但刘亚楼的情况不一样。可能林总也明白,标准在那儿摆着,争取归争取,成不了也只能认了。 没评上大将,对刘亚楼好像没啥大影响。1949年,他接手组建中国空军,那时候啥都没有,他就带着人从头干起。朝鲜战争中,他指挥空军跟美军硬碰硬,打出了威风。战后,他又搞航校、定战术,把空军弄得越来越像样。可以说,中国空军能有后来的模样,刘亚楼功不可没。 1965年,他因病去世,墓碑挺简单,但他的名字在空军史上可不轻。没大将军衔咋样?他干的事儿,比头衔响亮多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