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799年,和珅临死前,皇帝问他:“你贪了朝廷这么多银子,难道花得完吗?”没想到

1799年,和珅临死前,皇帝问他:“你贪了朝廷这么多银子,难道花得完吗?”没想到,和珅只回了一句话,就让皇帝当场愣住了。 主要信源:(《清史稿·和珅传》;中国青年出版社——和珅评传) 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紫禁城咽下最后一口气。 他尸骨未寒,新登基的嘉庆皇帝就迅速展开了对权臣和珅的清算。 正月十八日清晨,一队带刀侍卫冲进什刹海畔的和府,抄家的木箱碰撞声惊飞了满树寒鸦。 当库房里的金银财宝堆满三十七个院子时,连见惯世面的内务府总管都倒抽凉气。 白银八万万两,珠宝字画堆积如山,这个数目相当于大清王朝二十年的国库收入。 “你贪的钱,能花得完吗?” 身着龙袍的嘉庆帝站在阴冷的刑部大牢里,盯着镣铐加身的和珅。 曾经权倾朝野的军机大臣抬起头,囚服下的身躯依然挺拔:“老臣贪墨成性死不足惜,可这些钱财大多填了先帝的窟窿。” 这句辩解让年轻的皇帝顿时语塞。 就在五个月前,太上皇乾隆刚在宁寿宫办完耗银八百万两的千叟宴,而这场盛宴的操办者正是眼前这个阶下囚。 和珅的倒台早有预兆。 三年前乾隆宣布禅位,头天夜里就有太监往嘉庆府上送了一对和田玉如意。 当颙琰在太和殿接过传国玉玺时,满朝文武都心知肚明。 能提前泄露皇家机密的,只有那位能解读太上皇含糊圣意的“二皇帝”。 从那天起,紫禁城里就出现了奇景。 龙椅上坐着嘉庆,而养心殿里披奏章的和珅,案头永远摆着象征储君恩典的玉如意。 太上皇最后三年患上严重的口齿不清,满朝文武只有和珅听得懂那些含混的旨意。 有次讨论漕运治理,乾隆含糊说了句“蟹...笼...”,众臣面面相觑之际,和珅躬身道:“皇上旨意,拆除山东非法渔网。” 嘉庆站在丹墀下攥紧了拳头。 更让他愤怒的是,自己老师朱珪被贬去安徽,贴身太监里竟查出三个和府眼线。 为麻痹这位权臣,嘉庆帝不得不装出沉迷戏曲的假象,连批奏折都故意抄错典故。 历史的清算在乾隆驾崩后雷霆般降临。 守灵的和珅刚在乾清宫跪满七日,就被解除了九门提督大印。 两天后,翰林院联名奏疏列举的二十条大罪铺满御案。 第一条正是“泄露立储机密”,那对价值连城的玉如意成了谋逆铁证。 抄家清单一出,北京街头传出童谣:“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从楠木大箱里清点的财物包括:赤金元宝五百八十万个、辽东貂皮九千张、太湖奇石十二车,连恭王府的紫檀拔步床都塞满了金条。 刑部大堂的烛火彻夜未熄。 面对贪污指控,和珅辩解得有理有据:“太上皇六下江南,每次船队四百艘,沿途三十座行宫,哪项不是微臣张罗?宁寿宫花园十年营建,千叟宴千桌酒席,哪笔银两走的国库?” 他撩起囚衣露出脊背的旧伤疤,“臣二十年前在山东治水落下的病根,换的是洪泽湖三年安澜。” 这些证词让主审的成亲王哑口无言,户部档案显示,乾隆私库近半开支确实经和珅之手。 嘉庆二年冬夜,紫禁城值房曾有过密谈。 病榻上的乾隆拉着儿子衣袖含糊叮嘱:“除珅...充库...” 这位将权术玩到极致的太上皇,临终都不忘用宠臣的尸骨给儿子铺路。 当白绫送到和府地牢时,和珅在墙上题下绝笔诗。 最后两句“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的谶语,在二十年后鸦片战争硝烟中诡异应验。 战败赔款数额,恰恰与他当年贪墨的八万万两分毫不差。 抄家清单里的西洋钟还在滴答作响,养心殿龙椅已换了三任主人。 那些从和府流入国库的银锭,最终化作圆明园上空的滚滚黑烟。 当八国联军在太和殿广场阅兵时,某个英国上尉的日记本里写着荒唐发现。 他们用作厕所的恭王府偏殿,墙壁夹层竟抹着掺金沙的灰浆。 和珅的幽灵始终盘踞在帝国的废墟上,他贪婪的遗产最终见证了大清王朝土崩瓦解的全程。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