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获得“梅花奖”,47岁再婚嫁年迈恩师,70多岁依然声音洪亮

笑霜阅览娱乐 2024-10-23 02:32:44

“不演了!”七月份的长冶,天气闷热得像个蒸笼,戏台上的灯光直射下来,更添了几分燥热。70多岁的裴艳玲唱完一段《翠屏山》,额头上密密麻麻的汗珠,后背的戏服也湿透了。

主持人连忙递上一杯热水,关切地询问:“裴老师,您看要不要先休息一下?”裴艳玲摆摆手,接过水杯,润了润嗓子,笑着说:“没事,这点热不算什么,当年……”

她顿了一下,似乎回忆起什么,眼神中流露出几分感慨,“当年在农村演出,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热得像蒸笼,我们还不是照样唱?”

在戏迷心中,裴艳玲的名字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代表着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更代表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情感抉择

裴艳玲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生活中却经历了两段婚姻。

她的第一任丈夫丁宝金是一位琵琶演奏员,两人因为共同的艺术追求走到了一起。婚后,他们育有两个女儿,生活平静而幸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差异逐渐显现。裴艳玲性格外向,事业心强,而丁宝金性格内敛,更喜欢平静的生活。

不同的生活节奏和追求,让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终,这段婚姻走到了尽头。

1990年,裴艳玲和丁宝金和平分手,结束了这段维持了多年的婚姻。

离婚后的裴艳玲,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戏曲事业中。她带领河北梆子剧团四处演出,创作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业界的认可。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和她开玩笑,就在裴艳玲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的恩师郭景春却遭遇了人生的低谷。

郭景春的第二任妻子比他小很多,两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年龄差距和性格差异。在郭景春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他的妻子却选择了离开。

得知此事后,裴艳玲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照顾恩师的责任。她将郭景春接到自己家中,像对待父亲一样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在裴艳玲的悉心照料下,郭景春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两人朝夕相处,彼此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随着两人的交往,感情逐渐升温,47岁的裴艳玲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嫁给70岁的郭景春。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事业有成的裴艳玲要嫁给一个比自己大23岁的老人?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非议,裴艳玲没有做任何解释。她知道,自己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爱情,更是为了报恩。

“没有郭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裴艳玲说,“他不仅是我的恩师,更是我的亲人。我嫁给他,是为了报答他对我的恩情,也是为了让他能够安享晚年。”

裴艳玲和郭景春的婚姻,没有浪漫的婚礼,也没有甜蜜的蜜月旅行,有的只是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扶持。

婚后,裴艳玲一边忙于自己的戏曲事业,一边照顾着郭景春的生活。她对郭景春体贴入微,无微不至,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

而郭景春也对裴艳玲关爱有加,他将自己毕生的戏曲经验传授给裴艳玲,帮助她在艺术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在郭景春的鼓励和支持下,裴艳玲的戏曲事业更上一层楼。她先后主演了《武松》《林冲夜奔》《钟馗嫁妹》等多部经典剧目,三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了中国戏曲界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2012年,郭景春因病去世,享年88岁。在郭景春生命的最后几年,裴艳玲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为他养老送终。

那么究竟郭景春对于裴艳玲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戏曲世家

1947年,裴艳玲出生在河北肃宁一个戏曲世家。她两岁那年,父母离异,年幼的她跟着母亲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活异常艰辛,小小年纪的裴艳玲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苦涩。

但命运似乎和她开了一个玩笑,尽管生活困苦,但裴艳玲却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她的父亲裴聚亭是京剧武生,母亲袁喜珍是河北梆子演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裴艳玲从小耳濡目染,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岁那年,裴艳玲跟着父亲在戏班演出。命运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了她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

那天,戏班在演出《金水桥》,饰演秦英的演员突发疾病,无法登台。眼看演出就要开天窗,整个戏班的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年仅5岁的裴艳玲站了出来,自告奋勇要救场。所有人都愣住了,这么小的孩子,能行吗?

裴艳玲没有理会众人的质疑,她让父亲给自己简单地化了妆,穿上戏服,就自信满满地走上了舞台。

聚光灯下,小小的裴艳玲气场十足。她清脆的嗓音,流畅的表演,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完全不像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孩子。台下的观众先是一愣,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场演出,让裴艳玲一举成名,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小明星”。

这次意外的成功,让裴艳玲坚定了自己的戏曲之路。她开始正式拜师学艺,跟随京剧名家李崇帅学习京剧表演。

李崇帅对裴艳玲要求非常严格,练功时毫不留情。裴艳玲年纪虽小,却不怕吃苦,每天早起晚睡,刻苦练功,从基本功练起,一招一式,反复练习,力求完美。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来形容裴艳玲的学艺生涯再合适不过。她深知,要想在舞台上光彩夺目,背后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努力。

几年下来,裴艳玲掌握了扎实的京剧表演基础,唱念做打,样样精通。1955年,8岁的裴艳玲正式以“裴艳玲”这个艺名登台演出,开启了自己的职业戏曲生涯。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就在裴艳玲的京剧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时代的风云变幻,给了她当头一棒。

由于政策原因,裴艳玲和父亲要一起加入了河北梆子剧团。这意味着,她要放弃已经小有成就的京剧,转向对她来说相对陌生的河北梆子。

这对裴艳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京剧和河北梆子虽然同属戏曲,但在唱腔、表演风格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幸运的是,在河北梆子剧团,裴艳玲遇到了她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人——郭景春。

郭景春是北方戏曲界赫赫有名的武生大家,师承京剧大师李兰亭,表演风格刚劲有力,技艺精湛。在了解了裴艳玲的情况后,郭景春对她倾囊相授,不仅传授她河北梆子的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裴艳玲如何去理解角色,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绎角色。

在郭景春的悉心指导下,裴艳玲进步神速,很快便掌握了河北梆子的表演精髓。她主演的《宝莲灯》《林冲夜奔》《钟馗》等剧目,在河北梆子舞台上大放异彩,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裴艳玲的表演,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味,又融入了她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她嗓音高亢嘹亮,表演刚柔并济,将一个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她塑造的“活钟馗”形象,更是成为了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在《钟馗》这出戏中,裴艳玲一人分饰三角,从英俊潇洒的书生,到凶神恶煞的判官,再到威风凛凛的钟馗,每一个角色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令观众叹为观止。

凭借着精湛的表演艺术,裴艳玲获得了“第一女武生”的美誉,她的名字也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中国戏曲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然而,裴艳玲的艺术追求并没有止步于此。她深知,戏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要想在当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创新。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中国,戏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这种情况,一些人主张对传统戏曲进行大胆的改编,以迎合时代潮流和观众的口味。但也有一些人坚持认为,传统戏曲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随意改编。

对于这个问题,裴艳玲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她认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既要守住根本,又要勇于创新。

裴艳玲的这种艺术理念,也体现在她对剧本的选择和角色的演绎上。她既演绎过很多经典的传统剧目,也尝试过一些经过改编的现代戏。

但她对于剧本的选择非常谨慎,那些为了迎合市场而胡编乱造、粗制滥造的剧本,她是坚决不演的。

“戏比天大”,这是裴艳玲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戏曲艺术是神圣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 阅读:9

笑霜阅览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