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欧洲问题专家姜锋教授日前发表演讲,他在谈到欧洲的未来时指出,欧洲正在准备“打大仗”,中国人因为远离欧洲是感受不到这种气氛,像德国等国的战争动员已经开始,欧洲理论界也认为,这将为“欧洲的重新团结”提供了机会,战争可以让欧洲“重新强大”。 这个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创伤的古老大陆,如今正以一种近乎魔幻的方式重演历史剧本——当德国联邦议院通过1000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法案时,这笔相当于该国全年财政预算6%的巨款,正被源源不断地注入军工复合体的血管。 不仅如此,这种全民皆兵的氛围在德国尤为明显。 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副总理哈贝克在演讲中公开表示“德国需要50万后备军”,而他身后的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征兵网站的点击量——这个数字在24小时内突破了120万次。 而在德国国防部大楼前的草坪上,赫然停放着一辆豹2A7坦克,炮管直指议会大厦方向,旁边的标语牌写着“和平的代价是时刻准备战斗”。 这种将军事装备直接摆放在政治核心区的行为,让人恍惚间回到了1930年代的柏林街头。 欧洲理论界的“战争团结论”也正在成为现实的注脚。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报告称,俄乌冲突让欧盟成员国的国防开支平均增长了37%,而这种“被迫的团结”正在催生新的政治共识。 2025年5月,北约在爱沙尼亚举行的“刺猬2025”演习,吸引了12个国家的1.6万名士兵参与,创下该系列演习的历史纪录。 演习中,德国的“美洲狮”步兵战车与法国的“勒克莱尔”坦克首次实现战术数据链共享,这种技术突破背后,是两国军工企业长达三年的秘密合作。 让人没想到的是,乌克兰军队的无人机操作员也出现在演习现场,他们带来的“海狸”无人机战术,正在被北约国家迅速复制。 但德国的军事转型堪称欧洲军事化的缩影。根据联邦国防军公布的数据,2025年德国军费占GDP比例将达到2.5%,远超北约2%的基准线。 这笔钱被大量用于采购美国F-35战斗机,35架订单中的首批8架将于2026年交付,这些隐形战机将取代老旧的“旋风”战机,承担起战术核打击任务。 与此同时,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坦克生产线正在24小时运转,其位于波兰的新工厂已经开始组装豹2A8坦克,这种最新型号的主战坦克配备了主动防护系统和130毫米滑膛炮,单价超过2000万欧元。 德国铁路系统正在进行“军事优先”改造,汉堡港的集装箱码头专门划出军事专用通道,确保战时装备运输不受民用物流影响。。 这款融合了人工智能和无人机协同作战的第六代战机,被法国军方称为“欧洲的空中主权”。 法国为了推动项目进展,甚至不惜单方面追加50亿欧元投资,这种“有钱任性”的做法,让德国合作伙伴颇为不满。 归根结底,欧洲的军事化浪潮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美国副总统万斯在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讲话,将这种博弈推向高潮。 当柏林的征兵广告还在循环播放时,欧洲大陆的空气中已经弥漫着某种危险的气息。这种气息既来自波罗的海的军事演习,也来自布鲁塞尔的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