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杨靖宇遇害当晚,叛徒们摆了庆功宴,请客的人是张奚若,是他亲手打死了杨靖宇,日本人

杨靖宇遇害当晚,叛徒们摆了庆功宴,请客的人是张奚若,是他亲手打死了杨靖宇,日本人赏了30块银元。整个晚宴上,张奚若不停在吹牛,说自己把机枪藏在树杈间,枪法多么精准,射出的子弹要了杨靖宇的命。[凝视]

1940年2月23日,吉林深山里零下40度的严寒中,一个传奇落下了帷幕。东北抗联总司令杨靖宇在被叛徒出卖后,独自与几百名日伪军激战到最后一刻。

当日军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这位英雄的胃里竟然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他已经断粮了整整一周。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在河南确山县一个穷苦回族家庭,这个在私塾里读过书的农家孩子,21岁时就成了当地有名的革命者,人称“马大刀”。

1929年,24岁的杨靖宇被党组织派到东北开展地下工作,在抚顺煤矿组织工人罢工时,他两次被捕,受尽酷刑却没说过一个字。九一八事变后,他趁乱越狱,从此在东北扎下了根。

改名“杨靖宇”时,他给自己定下目标:扫平倭寇,安定宇内。从1932年开始,他把一支30多人的游击队发展成控制70多座密营的抗联第一路军。

最辉煌的时候,这支队伍有自己的兵工厂、医院,打得日伪军心惊胆颤。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杨靖宇最信任的人,最终成了他的催命符。

1938年,日军发动大规模“讨伐”,杨靖宇亲手培养的一师师长程斌率先叛变,这个跟了他多年的得力干将,带着115人投靠日军,还亲自带路摧毁了70多座密营。

一夜之间,抗联的后勤补给线全部断裂。

更狠的是,程斌把抗联的作战规律全盘托出,他告诉日军抗联习惯夜间行军,于是日军也学会了摸黑追击。杨靖宇被逼得只能白天藏匿,雪地里倒着走路掩盖足迹。

到了1940年1月,杨靖宇身边只剩下60多人,这时又一个致命打击来了,警卫排长张秀峰谎称出去找粮食,却卷走了9000元经费和重要文件投敌叛变。

张秀峰不是别人,他14岁时在哈尔滨街头流浪,是杨靖宇亲手把他捡回来的,杨靖宇教他识字、射击,甚至教他吹口琴,把他当儿子一样抚养。可就是这个“儿子”,在最关键时刻给了他致命一刀。

叛变后的张秀峰直接带着日军包围了杨靖宇的藏身地。

从这一刻起,这位传奇将军就走上了绝路。

2月22日,已经断粮五天的杨靖宇在山里遇到了当地农民赵廷喜,他掏出身上最后的钱,恳求这个老乡帮忙带点粮食和棉鞋。

赵廷喜劝他投降:“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何必这样死撑?”杨靖宇反问了一句让人永远难忘的话:“要是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这句话没能打动赵廷喜,下山后,他立即向汉奸告密,换来了30斤大米的赏赐。第二天,600多名日伪军包围了三道崴子。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日军指挥官岸谷隆一郎还在喊话劝降:“投降可以当大官!”杨靖宇的回答是一串子弹。

随即,叛徒张奚若用机枪扫射,将军身中五弹,背靠大松树壮烈牺牲。他怀表的指针永远停在了下午4点30分。

日军解剖杨靖宇遗体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树皮、棉絮和半片桦树皮。那是程斌叛变前,密营仓库里最后的存粮。

连敌人都被震撼了,岸谷隆一郎在日记中写道:“中国有这样的军人,绝不会亡国。”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这个日军指挥官选择了自杀。

而那些叛徒们的结局呢?程斌活到了新中国成立,1951年在家乡被人揭发后被枪决。赵廷喜1946年在杨靖宇墓前伏法。张奚若一直躲到1984年,面对记者时仍然死不承认。

最让人唏嘘的是张秀峰,这个被杨靖宇当儿子养大的叛徒,后半生一直隐姓埋名。1983年接受采访时,他终于承认:“杨靖宇确实是被张奚若打死的。”说完这句话,他再次消失在人群中。

1958年,杨靖宇的遗首与身躯合葬在通化烈士陵园。为了纪念这位英雄,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如今在靖宇县,有一棵被称为“靖宇松”的大树,上面系满了红绸带。

很多人会在树下放一碗新磨的苞米面,那是将军生前最爱喝却在最后时刻没能喝上的热糊糊。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但那场血色的庆功宴和胃中的棉絮,依然是历史上最鲜明的对比。一边是为了30块银元出卖恩人的叛徒,一边是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英雄。

在那个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有人选择了屈膝投降,有人选择了视死如归。

如果是你,在那样的绝境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