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呼啸、火海燎原的壮阔画面,曾是许多军迷心中俄军作战的标准场景。从传奇的“喀秋莎”到现代“龙卷风”,这些射程震撼、威力巨大的钢铁巨兽为何在俄乌战场难觅踪影?真实答案藏在军需官的账本里——火箭炮不过是一台披着铁甲的钞票焚化炉。 俄军152毫米标准炮弹单发成本仅1000美元,而西方同等弹药价格早已飙升到4000美元以上。但更惊人的对比还在后面:当一门“龙卷风”火箭炮瞄准天空,一次倾泻12枚火箭弹就燃烧掉约12.8万美元(按75万人民币/枚折算)——这意味着一轮齐射瞬间烧掉三套一线城市学区房首付! 在俄乌漫长的消耗战里,这种“吞金炮”注定被精打细算的俄军后勤所排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军的火炮体系:上万门牵引火炮与自行火炮组成的钢铁森林,背后是超过14000门可用库存火炮的雄厚支撑,以及每月高达25万发炮弹的生产能力——足够构建可持续多年的火力绞索。 战场天平就在两种武器的不同属性间摇摆:火箭炮看似排山倒海,实则是一锤子买卖的奢侈品;而看似传统笨拙的身管火炮,反而成为持久消耗战的终极兵器。这背后是冰冷的战场数学——火箭炮烧钱冒烟,火炮泼水省钱,其成本差距何止十倍! 当硝烟散尽,“廉价但管够”的火炮组合才是真正主宰俄乌泥泞战线的主角,这不仅是战术选择,更是一场现代战争经济学的经典演示课:毁灭的成本不能超越摧毁的价值。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俄军宁可用炮弹耕耘战场数公里,也不愿用昂贵的烟火照亮整片天空。 如此清醒的性价比核算之下,真正的胜负早已写在军费开支里——俄军的炮火,打的是一本战场精算师都称赞的金算盘。
猜你喜欢
战场上没杀一个敌人,他凭什么拿一等功?
2025-06-20
夏启铭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