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太子李弘闲来无事居然走到了掖庭,无意间看到被幽禁的两个姐姐,都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嫁人,他心中不忍,便公开上书武则天让姐姐出嫁。武则天勃然大怒,随手指了两个值班卫士与公主草草完婚。 这两个被幽禁的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萧淑妃的女儿——义阳公主李下玉和宣城公主。要理解她们为何落得这般境地,得从萧淑妃与武则天的血海深仇说起。 萧淑妃曾是李治最宠爱的妃子,仗着恩宠,不仅在后宫呼风唤雨,还想插手立储之事,多次与当时还是昭仪的武则天明争暗斗。可武则天的手段,远比萧淑妃狠辣。 公元655年,武则天扳倒萧淑妃,将其废为庶人,打入冷宫。据《旧唐书》记载,萧淑妃被囚禁后,曾哭着向李治求饶,却被武则天得知,下令将其施以酷刑,折磨致死。 更狠的是,武则天对政敌的清算从不留余地。萧淑妃死了,她的子女自然成了“余孽”。义阳、宣城公主那时还只是孩童,就被扔进掖庭——这地方名义上是宫女居所,实则成了武则天关押政敌家属的“隐性监狱”。 她们在掖庭一待就是二十多年,穿粗布衣裳,干杂役活,与罪奴无异,早已忘了自己的公主身份。 李弘会撞见她们,并非真的“闲来无事”。他是武则天的长子,两岁就被立为太子,自幼受儒家教育,性子仁厚得不像皇家子弟。 史书记载,他见卫士们吃的米里有虫子,都会让人换掉;看到百姓饥荒,会私自开仓放粮。这样的人,见两个姐姐被折磨成这样,怎么可能坐视不理? 可他忘了,后宫从来不是讲“仁厚”的地方。武则天幽禁这两位公主,根本不是一时意气,而是刻意的政治打压。 萧淑妃的家族曾是山东望族,即便萧淑妃死了,她的子女若能正常婚嫁,与高门联姻,难保不会成为家族复辟的棋子。武则天怎么可能给对手留这种机会? 李弘上书时,恐怕没细想这些。他只捧着奏折,跪在李治和武则天面前,说“姐姐们年长,该有个归宿”。这话在武则天听来,哪是求情?分明是在指责她刻薄,是在挑战她的权威! 于是就有了那场潦草的婚事。但说“随手指了两个值班卫士”,实在太小看武则天的算计了。义阳公主嫁的权毅,祖父是隋朝高官,父亲在唐朝做过刺史,算个中等官僚家庭 宣城公主嫁的王勖,出身太原王氏,虽是旁支,却也是老牌士族。武则天选他们,一是门第不算顶尖,断了公主攀附权贵的可能;二是这两家当时都依附于武则天,便于控制。 可即便如此,武则天还是没放过他们。几年后,权毅和王勖都因“谋反”被处死——所谓谋反,不过是他们私下抱怨过武则天专权。 丈夫死了,义阳、宣城公主又成了孤家寡人,重新被软禁,直到唐中宗复位,才恢复公主身份。那时,她们已近花甲,人生最好的时光,早就耗在了掖庭的高墙里。 李弘呢?经此一事,母子间的裂痕再也捂不住了。他后来又多次“犯上”:反对武则天征调百姓修造宫殿,甚至为获罪的大臣求情。这些事,件件都戳在武则天的痛处。 公元675年,李弘突然死在洛阳合璧宫,年仅24岁。史书里说他“暴薨”,民间却一直传,是武则天怕他将来碍眼,用毒酒杀了他。 你可能会问,李弘贵为太子,难道看不清母亲的手段?他当然知道。可他骨子里的那点“仁”,让他没法像武则天那样把亲情当棋子。而武则天,从感业寺回宫的那天起,就明白要在权力场活下去,就不能有软肋。 这场婚事,从头到尾都是场政治秀。李弘秀的是仁孝,却暴露了他在政治上的“天真”;武则天秀的是冷酷,却牢牢守住了自己的权力边界。 最可怜的,是那两位公主,她们从未参与过任何争斗,却成了母亲们恩怨的牺牲品,一辈子都被钉在“罪女”的标签上。 宫廷里的亲情,有时候比刀尖还冷。李弘的不忍,在权力的棋局里,终究成了不合时宜的“错步”。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