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很多人以为,中国一旦崛起,最紧张的是美国。错了。比美国更警惕中国的,不是别人,恰

很多人以为,中国一旦崛起,最紧张的是美国。错了。比美国更警惕中国的,不是别人,恰恰是那个“友好邻居”——俄罗斯。 俄罗斯这种人口和经济的巨大反差,让俄罗斯患上了严重的“远东焦虑症”。早在2014年,俄罗斯科学院就出过一份报告,警告说中国移民可能在2050年前让远东地区“人口结构彻底改变”。 虽然现在中国移民数量还不到远东总人口的1%,但俄罗斯媒体三天两头炒作“中国人口扩张”,甚至把中国东北的振兴计划说成“对西伯利亚的经济渗透”。 这种草木皆兵的心态,在2022年俄乌冲突后更严重了,俄罗斯被迫把20万军队从远东调往乌克兰,边境防御空虚,中国在黑龙江对岸的正常经济活动都能让莫斯科神经紧绷。 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出口占其总出口的40%,中国每年从俄罗斯进口8000万吨石油和480亿立方米天然气。表面上看这是双赢,实际上俄罗斯在能源定价权上越来越被动。 2023年,中俄签署的天然气长期协议里,价格公式首次加入了中国市场基准,这意味着俄罗斯得看中国脸色调整报价。中国在俄罗斯能源产业链中的角色从单纯买家变成了“全链条参与者”。 中石油不仅投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还拿下了东西伯利亚油田的开采权,甚至在俄罗斯远东建炼油厂。这种深度介入让俄罗斯既依赖中国资金,又担心被“卡脖子”。2024年,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公开抱怨“中国在能源合作中要求太多股权”,背后就是这种矛盾心态。 苏联时期,中苏因为意识形态和领土争端闹得水火不容,1969年珍宝岛冲突差点引发核战争。虽然2004年中俄签署边界协议解决了领土问题,但历史记忆可不是说抹就抹的。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民调显示,超过60%的俄罗斯人认为“中国从未真正放弃对远东领土的主张”。这种集体记忆在俄乌冲突后被进一步激活,2022年,俄罗斯社交媒体上突然冒出大量“中国可能趁虚而入”的谣言,甚至有人煞有介事地分析“中国如何通过移民和基建控制西伯利亚”。 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让俄罗斯感到压力。更让俄罗斯不安的是,中国在北极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不仅加入北极理事会,还在摩尔曼斯克建物流中心。 这种对中国技术和战略扩张的警惕,在俄乌冲突后转化为实际行动,俄罗斯大幅增加在北极的军事部署,同时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北极资源开发。 俄罗斯需要中国的经济支持,又怕被中国“吸血”;中国需要俄罗斯的战略协作,又得防范其“背刺”。去年,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中国提出的关于乌克兰粮食出口的决议,就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 俄罗斯对中国的警惕,是大国衰落期的焦虑与邻国崛起的恐惧交织的产物。中国要做的,不是跟俄罗斯较劲,而是用实实在在的合作打破这种零和思维。毕竟,在这个百年变局里,中俄只有真正做到“背靠背”,才能在西方的围堵中站稳脚跟。但这条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