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31日,张朝阳从美国回到北京。这一天恰好是他31岁生日,他刚辞去美国ISI公司中国首席代表的工作,带着17万美元风险投资准备创业。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搜狐创始人最初在MIT实验室里连电路板都焊不好。1986年,22岁的张朝阳凭借李政道奖学金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学博士。 初到美国,他发现这里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教授经常被学生问住,实验失败十几次也很正常。一次小组讨论中,美国同学提出用量子力学模拟股票市场,张朝阳觉得这不符合理论,教授却说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 这种边做边学的方式改变了他的思维,在清华时,他习惯用公式解题,但在MIT学会了通过失败来寻找答案。这种思维后来成为他创业的核心方法。 1996年创办爱特信时,张朝阳带团队尝试了防火墙软件、网页设计等多个方向,用两个月时间试错,最终确定做超链接导航。这正是MIT实验精神的体现。 2000年7月搜狐上市后,好景不长。互联网泡沫破裂,搜狐股价从13美元跌到0。8美元,账面资金只够维持三个月。当时很多人认为中国互联网没有希望了。 张朝阳做了一个大胆决定:砍掉亏损的国际业务,集中资源做搜索引擎,同时布局网游和视频。他亲自带队开发搜狐闪电邮箱,2001年用户突破百万。 收购的ChinaRen社区成为新的流量来源,到2003年,搜狐非广告收入从零增长到40%,成为首批盈利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这段经历让张朝阳意识到,危机时刻需要的是实验精神而非保守策略。 张朝阳常说,MIT教会他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知识,而是面对未知的勇气。美国孩子从小被鼓励拆装家电,中国孩子更擅长描述原理。前者培养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后者训练复述已知知识的精准度。 2023年,59岁的张朝阳在搜狐视频直播教物理课。讲到普朗克常数时,他停下来问观众为什么这个常数重要,不是因为考试会考,而是因为它解释了太阳发光的原理。 这种做法体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知识可以传授,但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需要亲自锻炼。搜狐能在互联网寒冬中存活,正是因为在最困难时选择了实验而非保守。 如今搜狐大厦一楼还摆着1998年那台2万元组装的服务器,旁边是张朝阳当年写的八个字:失败是数据,成功是算法。这或许是他跨越中美两种教育体系后最深刻的感悟。 从MIT实验室到中关村创业,张朝阳的经历反映出一个有趣现象:最优秀的创业者往往不是完美执行既定计划的人,而是在不确定中快速学习和调整的人。这种能力无法通过课本获得,只能在实践中磨练。 搜狐的成功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胜利,更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的胜利。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拥抱失败、持续实验比追求标准答案更重要。这或许正是张朝阳想要传递给年轻人的真正价值。 信息来源:腾讯新闻棱镜深网.专访张朝阳:人生是苦海,快乐不可追,如何活出个说法?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