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欧美反印浪潮起:从“扶持对象”到“麻烦制造者”的转变

近来欧美刮起反印度浪潮,背后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曾经被美国视为“对抗中国的潜力选手”,如今却成了让他们头疼的存在,这一切的转变还要从美国对印度的“扶持计划”说起。

去年印度GDP增速降至5.4%后,风向开始悄然变化。此前中国在科研、AI等领域的持续突破,让急于寻找替代者的美国将印度列为“第一选择”,试图将其打造成对抗中国制造业的“血包”。他们在各行各业大量引进印度人才,殊不知这种急功近利的操作,埋下了反噬的隐患。

美国本想借印度人力制衡中国,结果却发现印度像“扶不起的阿斗”——中国GDP稳步增长,印度却增速大跌。更让他们糟心的是,印度人掌握权力后普遍存在的“拉帮结派”现象:只要一人上位,就会想方设法安插同乡亲信,堪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波音公司。印度管理者上位后,大量聘用印度员工,让公司印度籍员工从1000人暴增至20000人。而与印度团队相关的波音飞机事故频发,最终这位管理者被辞退。新管理层清理印度员工时,又引发大规模抗议,闹得不可开交。

这种“养虎为患”的感觉让欧美逐渐警醒:印度不仅没成为预期中的“替代者”,反而在持续吸纳他们的资源。更关键的是,美国意识到即便真把印度扶持起来,这个生态位相似的大国迟早会成为新的竞争对手,何必给自己制造麻烦?

从最初的大力引进到如今的反印浪潮,本质上是欧美“如意算盘”的落空。他们既没借印度遏制中国发展,又要面对印度群体带来的内部管理问题。当扶持目的无法达成、反噬效应逐渐显现,反印情绪的滋生也就成了必然结果。对于这场从“热捧”到“抵触”的转变,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