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39年,战友们给24岁的八路军副旅长介绍了一个女排长,谁知当副旅长去找女排长

1939年,战友们给24岁的八路军副旅长介绍了一个女排长,谁知当副旅长去找女排长时,女排长却说:“我参军不是给别人当老婆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晋西北的战火尚未停歇,王尚荣刚从前线回营,硝烟味还未散尽,首长便提起要介绍一位女同志给他认识,那年他二十四岁,刚调任八路军一二〇师独立一旅副旅长,前几日刚带兵打退了日军的王牌大队。 旅里上下都说这位年轻军官干练有魄力,只是至今未成家,有人打趣,战场上刀枪不入,感情上却一直空白。 介绍对象本是私事,但在那个年代,很多事情总带着点组织色彩,这次牵线的人,是抗大带队来实习的苏振华,他与王尚荣是老相识,看着老朋友功勋卓著却还是单身,不免动了撮合之念。 姑娘叫黄克,是辽宁凤城人,今年十九岁,刚从抗大毕业,她年纪轻轻就投身革命,参加学生运动,后随队走到延安,途中历尽艰险,性格泼辣,意志坚定。 联合阅兵那天,王尚荣第一次在队伍里看见她,齐耳短发,眼神坚毅,军装笔挺,就是这眼神,让他在纷杂的人群中记住了她。几位首长认为时机合适,便安排两人见面。 谁料刚一提起介绍对象,黄克当即表示拒绝,言辞虽不激烈,却冷静得近乎冰冷,这事很快在营地传开,王尚荣脸上无光,几日都没出现在大家面前。 其实在战场上,他从不畏惧敌人,哪怕是最难攻的阵地也要带头冲锋,可在这个姑娘面前,他却有些手足无措。 他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方式太莽撞,甚至写下几封信,却迟迟不敢递出,最终他还是托人送去了一封,字句朴实,只言希望今后能一起为革命努力,信送出当日便变成碎片,从黄克宿舍的窗子里飘了出来。 黄克有她的考虑,她刚加入党组织,每天忙着组织妇女学习、宣传抗日,根本无暇顾及个人情感,在她看来,这场战争随时可能夺走生命,情感的事既奢侈也危险,而王尚荣虽然年轻能干,可她担心他仍带有旧军队的习气,不愿轻易接受别人安排的命运。 几天后,组织上将黄克调至一二〇师政治部,说是加强实践锻炼,没多久便赶上敌人大扫荡,黄克带着几位妇女和村民转移,途中陷入敌军与游击队的交火地带。 她临危不乱,从地上捡起一支遗落的步枪,掩护大家突围,战后消息传回,王尚荣带着一支小分队连夜行军数十里,将她们接回根据地。 自那以后,他开始频繁出现在政治部,有时送去几支从敌人那里缴获的钢笔,有时帮忙搬运宣传资料,甚至晚上陪着一起刻蜡纸、摇油印机,王尚荣平日寡言少语,这些举动虽不张扬,却让人感受到一份沉稳而踏实的关怀,黄克一开始仍然不为所动,但日复一日的接触,让她渐渐看到了这个旅长不一样的一面。 一次夜里,她忙完工作出来透气,看到他蹲在墙角为炊事班生病的老兵熬粥,炉火映着他略显疲惫的脸,那一刻,她心里第一次起了波澜,这不是她以为的那种军官,他不善言辞,但言出必行,不说温情,却做尽温情之事。 冬天将至,部队即将调往冀中作战,出发前夜,首长以观看话剧为由,安排两人同行,那晚天飘小雪,戏台上演着《三打祝家庄》。 当场面激烈处,王尚荣忽然低声说出一点战术看法,语气认真,却又显得可爱,黄克听着听着,不觉笑了,心里的那道防线,也在寒夜中慢慢松动了些。 翌年春天,部队举行集体婚礼,他们没准备礼服,也没请亲朋,只是整理好军装,在一间破旧营房里简单握了手,由政委宣布结为革命夫妻,婚后两人依然各自忙碌,一个带兵打仗,一个组织群众。 有一次,黄克在战地生下女儿,王尚荣赶回来时,孩子已经满月,他悄悄带了匹骡子,把缴获的毛毯铺上,只为让母女能平稳一些地返回驻地。 往后每次部队转移,王尚荣总会吩咐随行携带一匹骡子,他从未说出口,却始终记得那晚她的坚持,也从未忘记当初自己被拒时的难堪。 这一段在硝烟中萌芽的感情,没有甜言蜜语,也没有海誓山盟,却在时间与共患难中,成为了那个年代最真实也最动人的一段革命伴侣记忆。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