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以伊冲突结束后,伊朗加速打扫干净屋子,把不稳定因素都解决掉. 2025年6月2

以伊冲突结束后,伊朗加速打扫干净屋子,把不稳定因素都解决掉. 2025年6月24日的时候,以伊两国在经历13天的激烈交火后终于达成停火协议。这场冲突让伊朗本就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国内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民众生活成本飙升。 停火协议墨迹未干,伊朗政府就把目光投向了境内的阿富汗难民群体。根据《泰晤士报》的报道,截至7月中旬,已有超过110万阿富汗人被驱逐出境,其中55万人是在停火后的一个多月内被赶走的。 伊朗官方更是放出风声,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驱逐总数达400万的阿富汗难民,这个数字相当于阿富汗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伊朗的这波操作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首当其冲的是经济负担。美国自2018年重启对伊制裁以来,冻结了伊朗超过1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导致伊朗外汇储备枯竭,连基本的民生补贴都难以为继。 阿富汗难民在伊朗享受着与本国公民相近的医疗、教育福利,仅2024年就消耗了伊朗政府约15亿美元的财政支出。在德黑兰的街头,面包价格在冲突期间上涨了300%,普通民众怨声载道,政府急需通过减少难民开支来缓解财政压力。 安全考量也是重要因素。伊朗情报部门声称,近年来境内发生的多起恐怖袭击事件都与阿富汗难民有关联。2025年5月,伊斯法罕的一个市场发生自杀式爆炸,造成17人死亡,事后调查显示袭击者是一名持伪造证件的阿富汗难民。 伊朗军方还指责阿富汗境内的极端组织通过难民群体渗透到伊朗边境地区,在赫尔曼德河沿岸多次发生交火事件。这种安全焦虑在以伊冲突期间达到顶点,伊朗政府担心腹背受敌,决定先解决内部隐患。 民众情绪的激化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25年6月6日,加兹温省爆发了数千人的抗议活动,示威者举着“阿富汗人滚出去”的标语冲击政府大楼。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显示,一些伊朗民众当街殴打阿富汗难民,抢走他们的财物。这种排外情绪的蔓延让伊朗政府意识到,若不采取强硬措施,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伊朗的驱逐行动采用了“软硬兼施”的策略。在“硬”的方面,伊朗警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身份核查,尤其针对东部边境省份。在马什哈德的火车站,每天都有数百名阿富汗人被带走,他们的行李被粗暴地扔在月台上。 伊朗还关闭了与阿富汗接壤的米拉克-扎兰季口岸,导致边境地区滞留了大量等待遣返的难民。在“软”的方面,伊朗与联合国难民署合作,为自愿返回的难民提供交通补贴和临时安置包。不过这种“自愿”更多是迫于压力,许多难民在伊朗生活了几十年,早已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对此反应强烈。塔利班临时政府成立了由12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接收返回的难民。在赫拉特的难民营,塔利班官员给每个家庭发放了50公斤面粉和10升食用油,但这点物资对于重建生活来说杯水车薪。 塔利班外长穆塔基公开指责伊朗的驱逐行动“不人道”,并呼吁国际社会介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塔利班自身也面临困境:阿富汗国内失业率高达40%,粮食产量仅能满足60%的需求,根本无力妥善安置如此庞大的难民群体。 这场难民危机的影响正在外溢。在巴基斯坦,政府效仿伊朗启动了“清洁边境”行动,计划驱逐170万阿富汗难民。在土耳其,安卡拉也收紧了对阿富汗人的签证政策。这种连锁反应让阿富汗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国际移民组织警告称,若不采取紧急措施,到2025年底可能会有超过200万阿富汗人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民。 伊朗的驱逐行动虽然短期内缓解了国内压力,但也埋下了长期隐患。被驱逐的难民中,有超过30万人是在伊朗出生的第二代,他们既不会说普什图语,也不了解阿富汗的文化。在坎大哈的街头,这些年轻人组成了新的犯罪团伙,从事抢劫和毒品走私活动。伊朗情报部门担心,这些人可能会被极端组织招募,成为未来的安全威胁。 更值得关注的是,伊朗的这波操作正在改变中东的地缘格局。通过驱逐难民,伊朗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在经历以伊冲突后,伊朗将优先考虑国内稳定,不再愿意承担地区大国的责任。这种战略收缩为沙特和阿联酋等国提供了填补真空的机会,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地缘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