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复旦大学女硕士发了一条视频,谈就业难,但有一句话也体现了现在孩子们本身错位的就业期望。 2025年开春,各地校园招聘会正热闹,复旦大学一场春招里,一段视频悄悄火了。 画面里,一个金融专业的女硕士在各个展位前转了又转,手里的简历递出去几次,都被婉拒了。 企业招聘的人一听说她是文科背景的金融硕士,头摇得像拨浪鼓,说要是理科出身,还能再聊聊。 转了大半天,终于有家企业愿意接她的简历。 HR随口提了句,“第一年薪资大概7到8万”。 这话刚落,女生愣了一下,直愣愣地问:“这是月薪还是年薪?” HR当场没接话,旁边围观的人倒吸一口凉气,谁都知道,刚毕业的财务岗,月薪想摸到7万,简直是天方夜谭。 后来有人扒出来,这女生虽是复旦硕士,但本科并非复旦。 说起来,文科生找工作难,早不是新鲜事。 就说金融行业,明明文理都能报,可企业总爱挑理科生。 有人说,理科生擅长专项思维,适合做产品、搞技术; 文科生的综合思维本应适合市场营销、管理,可不少文科生没把这优势练出来,自然比不过理科生。 更现实的是,金融圈藏着不少“隐形门槛”。 张雪峰之前就说过,想在这行混,要么有颜值,要么有家底。 去年有个女生,金融专业毕业,去面试对口岗位。 一进去,面试官不问专业知识,先问家里年收入多少,又翻出她的照片端详半天。 再看看就业市场的大环境,每年毕业生成百上千万涌出来,好岗位就那么些。 企业挑人时,自然条件越来越多:学历要顶尖的,第一学历得是名校的,最好还有实习经验、会好几门技能。 像复旦这种名校,2024年的就业数据里,硕士生平均年薪也就20到40万,年薪60万以上的,要么是博士,要么是金融、信息技术这些热门专业的尖子生。 普通学生想拿高薪,本就不是件容易事。 可偏偏有些学生,把“名校光环”当成了万能钥匙。 觉得自己考上复旦硕士,就该拿高薪,却没想过自己能给企业创造多少价值。 这背后,其实是教育和社会需求脱了节。 学校里教了一堆理论,却没告诉学生,行业趋势是什么样的,企业到底需要什么人,薪资结构又藏着哪些门道。 学生闷头读书,以为学历够硬就万事大吉,一到招聘会,才发现自己像个“局外人”。 当然,也不能全怪学生。 校招是找工作的黄金期,可要是错过了,等到社招,麻烦就更大了。 社招看的是经验,光有学历没经验,连企业的门都进不去。 到那时候,别说7万月薪,能找到份对口工作就不错了。 想改变这局面,学生自己得先醒过来。 别总想着一毕业就拿高薪,先看看自己的能力配不配。 从基础岗位做起,积累点经验,把该练的能力练起来,比空想月薪实在。 学校也该多做点事,别光教课本知识,多讲讲行业现状,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让他们早点知道职场长什么样。 企业呢,也别总盯着那些“资源”不放。 真有能力的学生,给点机会,说不定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 毕竟,职场最终拼的还是本事,不是背景。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