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日本打响前哨战!侦察机与歼轰7贴面对峙,但更危险的还在后头 当中国歼轰-7与日

日本打响前哨战!侦察机与歼轰7贴面对峙,但更危险的还在后头 当中国歼轰-7与日本YS-11EB电子侦察机在东海玩起“猫鼠游戏”时,双方国防部隔空交火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空中对峙。中国指责日本的侦察机像“不请自来的邻居”频繁闯入防空识别区,日本则反呛中国战机的“危险接近”堪比“高速公路上别车”。 2025年7月9日上午10时50分,日本航空自卫队的YS-11EB电子侦察机再次闯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 这架基于上世纪60年代民航机改装的侦察机,机腹密布天线与传感器,搭载着高性能的J/ALR-2信号情报系统,专门用于截获、分析和识别敌方雷达、通信等电子信号。它的任务很明确:搜集中国沿海军事设施的电磁信号,为日本自卫队和美国盟友提供情报支持。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空军的歼轰-7A战斗轰炸机紧急起飞。这款被军迷昵称为“飞豹”的战机虽然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但经过多轮升级后,作战半径可达1650公里,机翼下方赫然悬挂着霹雳-5近距格斗导弹,处于实战挂载状态。 当歼轰-7A以30米的水平距离逼近YS-11EB时,日本飞行员通过舷窗清晰可见中国战机挂载的导弹,这种“贴脸威慑”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日本防卫省随后发布通报,称中国战机的“异常接近”行为“有可能引发偶发性碰撞事件”,并要求中方“切实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但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明确回应,日本侦察机多次进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进行抵近侦察,中方的查证识别、跟踪监视行动完全正当合理、专业规范。他强调,日方舰机对中方抵近侦察滋扰,才是造成中日海空安全风险的根源。 这场对峙的背后,是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长期存在的矛盾。2013年,中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范围涵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上空,与日本原有识别区部分重叠。 中国此举是依据国际法行使自卫权,但日本始终拒绝承认,频繁派遣侦察机进入该区域进行挑衅。此次事件中,YS-11EB的活动轨迹紧贴中国东部战区方向,很可能是在配合台军同期举行的“台海冲突全面爆发”模拟演习,试图探测中国在敏感时期的军事部署变化。 从技术层面看,双方的较量同样耐人寻味。日本的YS-11EB虽然电子侦察设备先进,但平台本身老旧,最高时速仅467公里,机动性差,在遭遇拦截时几乎无自卫能力。 而中国的歼轰-7A不仅具备强大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其低空穿透能力和持久拦截能力也非常适合东海海域的复杂环境。更重要的是,此次拦截并非即兴应对,而是中方已建立的制度化应对机制的体现——连续两天的高强度拦截,战术动作几乎一致,显示出中国空军对东海空域的有效管控能力。 日本的电子侦察活动,本质上是其“以弱示强”战略的一部分。用非武装平台进行侦察,一旦被拦截就高调炒作“危险接近”,试图在舆论上占据主动。 但这一次,中国的回应不再局限于伴飞或喊话,而是直接实施“高压伴飞”,甚至挂载实弹进行威慑。这种战术升级表明,中国已从过去的“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封控”,东海空域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的动作并非孤立。近年来,日本加速推进军事正常化,不仅将“加贺”号直升机驱逐舰改装为可搭载F-35B的准航母,还频繁与美法等国举行联合军演。 2025年2月,日本派出改装后的“加贺”号参加在菲律宾海举行的“太平洋斯特勒2025”演习,与美法航母协同演练,试图提升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影响力。这种“借船出海”的策略,显然是在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试图构建对华包围圈。 对于中国而言,此次对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歼轰-7A的实战化部署,中国向外界展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与能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东海方向的常态化应对机制已经形成,从海警舰艇编队到空军战机,从现场拦截到外交交涉,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了多层次的反制体系。这种体系化的应对能力,不仅能有效遏制日本的挑衅,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复杂局面做好了准备。 然而,东海的局势并不会因此平静。日本在东海的电子侦察活动短期内不会停止,其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也可能进一步加强。对于中国来说,除了保持军事上的高压态势,还需在外交和法律层面继续发声,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同时,加快推进国防现代化,尤其是在隐身战机、电子战等领域的发展,将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这场发生在东海空域的“猫鼠游戏”,既是中日两国实力的较量,也是规则与秩序的碰撞。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但也绝不允许任何国家侵犯自己的主权和安全。 在东海这片充满争议的海域,中国的立场从未改变:主权不容侵犯,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任何挑战中国底线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