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何香凝在逃离香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说:“告诉他们,何香凝在船上,要打劫就来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太平洋战争骤然爆发,日军进攻香港,原本在战火中避居香港的何香凝,此刻再度陷入险境,彼时她已年过花甲,身份特殊,是著名的民主革命者,亦是国民党内部德高望重的元老人物。 此前她在上海组织妇女支援抗战,又在香港联络各方侨界,积极筹款、鼓舞民心,早已被日方视为要紧目标,香港的沦陷,意味着她已无退路。 敌军进城后,大肆搜捕文化界和政界要人,何香凝的处境愈发艰难,她临时居所偏离闹市,隐蔽性尚可,暂未引起注意。 一次突如其来的搜查行动,她凭借流利的日语、沉着的反应和周全的掩饰,应对日军的盘问,幸而未被识破,可这次险象已足以证明,她不能再等待时机,撤离成为刻不容缓的决定。 得知母亲身陷重围,她的儿子廖承志辗转联络友人,托付熟识的谢一超前往接应,谢一超秘密潜入香港,为她安排一张难得的船票。 由于港口日军监管严密,所有出入皆须查验身份,旅程的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为了安全,何香凝准备了伪造身份,一切安排在黎明前完成,只为避开最严密的盘查时段。 离港的清晨天未亮,薄雾弥漫,她在谢一超的陪同下前往避风塘码头,排队等待登船,日军巡逻频繁,气氛紧张而压抑。 她佯装镇定,面容平静,但心中警觉未曾稍减,登船后,船身缓缓离岸,穿越水道驶离香港,船上的每一个人都知晓,这不是一次寻常的航行,而是生死未卜的逃离。 本以为踏上了安全之路,却未曾料想,途中海面风云再起,船行至中途,忽有一艘快船逼近,船上几人持枪呼喝,示意停船,登船者衣着杂乱,非正规军人模样,语音中带有闽南方言,船长慌乱无措,乘客惊惧不安,一时间陷入极度恐慌。 在众人惊慌失措之际,何香凝冷静观察,发现来者虽态度强硬,但并未有明确杀意,装备也显得零散,行动更像是一支失序的地方武装,而非训练有素的敌军。 她冷静地示意船长向对方传达自己的身份,事实证明,这一举动成为转机,对方闻听船上有何香凝,随即大为惊讶,态度转变,主动登船致意。 原来这是一支由溃散后的抗日战士组成的队伍,多为福建籍士兵,曾隶属十九路军,战争失利后,他们在南方海域活动,靠临时劫船维持生存,虽形迹可疑,却从未对平民施暴。 何香凝昔日支援抗战、捐赠物资、奔走呼吁的事迹早已在士兵间流传,他们对她充满敬仰,得知她正逃离日军控制,众人非但未阻拦,反而送上淡水和食物,护送其船只安全前行。 这一场危机,在一念之间化解,本可能是一场武力冲突,因她的声望和判断而变成一段患难中的守望相助,这种影响力,不来自权力或金钱,而是多年累积的信义与人格。 船只继续向北航行,历经波折,最终安全抵达内地,这段逃亡之路,既是何香凝个人的生死考验,也是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中无数志士仁人命运的缩影。 她没有被压迫逼退,没有因年事已高而退避三舍,而是在关键时刻以冷静、智慧与无畏,撑起一船人的信念,没有振臂高呼,没有刀光血影,她只是做了最理性的判断,却成就了一次传奇般的生还。 这场危局,也让人见识到抗战年代中国民众之间那份深厚的信任和团结,无论是从事前的接应安排,还是途中溃兵的敬重相助,都凝聚着共同信仰的力量,何香凝的决定不仅挽救了自身,也保护了同行者,更维护了一种精神的传承。 她并未将此经历夸张叙述,更未以此邀功,但历史会记得,这位白发老人,在最动荡的年代里,没有被恐惧征服,而是用她的沉着与尊严,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无言的力量,她说自己在船上,这不是一句鲁莽之语,而是内心无比坚定的判断和担当。 几十年后回望,那一艘穿越硝烟的小船,也许早已消失在波涛之间,但那份在枪口下保持从容的姿态,却依然令人肃然起敬,她没有高喊口号,却用一次举动证明了信仰的力量,她的名字,是那个年代最亮的灯火之一。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上海科技党建——女中伟人何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