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

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2020年年初,武汉进入紧急状态,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大城笼罩在一片新冠肺炎的阴霾之中。 正当全城陷入惶惑之时,一位73岁的女院士说出“封城”二字,为这场风暴按下了暂停键。 这个石破天惊的建议,是她在巨大压力下力排众议的结果,也确实为全国的防疫争取到了宝贵的窗口期。一时间,她被誉为力挽狂澜的英雄。 而英雄叙事的背后,往往是更复杂的人生。究竟是什么,能把一个贫寒的乡村女孩,一步步推到影响国家决策的位置? 李兰娟的人生起点,低得不能再低。1947年,她出生在浙江绍兴的农村,对贫穷的体会是刻在骨子里的。最穷的时候,一家人一天就靠一碗泡饭撑着。 她读书成绩再好,也动过辍学的念头,幸亏被老师硬拽了回来。高中毕业,本该上大学,谁知“文革”来了,大学梦碎得一干二净。 不过她想学医救人的念头没灭。乡亲们缺医少药的苦,她看得太多,于是转身去了省中医院,拜师学起了针灸。 机会很快来了,但看起来却像个选择题。一条路是回村当个代课老师,每月十几二十块的稳定工资,在当年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另一条路是去村合作医疗站当赤脚医生,每天只记5个工分,工资微薄还经常被拖欠。 公社领导都觉得她选错了,可李兰娟想都没想就选了后者,理由朴素得惊人:“我学医,就是为了给老百姓看病。” 她把当老师攒下的几十块钱全换成了常用药,让村卫生所里落满灰尘的药瓶重新装满。她背着沉重的药箱,常常自己掏钱去镇上补货,村里人没钱,就拿些土产顶账。 几年后,县医院下来考察,看中了她精湛的医术,想把她调过去。在县医院,她见到了更多重症病人,尤其是肝炎患者,肚子鼓得像皮球,反复住院,最后人没了。 这一幕,让她很受伤。一九七零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被浙江医学院推荐,然后顺利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传染科工作。 当她亲眼看着一个年轻的重型肝炎患者在十天内迅速走向死亡,她下定决心,要攻克肝病。 后来国家提出要研究人工肝技术,这东西风险未知,难度极大,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李兰娟却主动签下了名字。她拿着当时仅有的3000元青年科研基金,白天查房,晚上就一头扎进实验室。 那段时间,她的本子上写满了公式和用药顺序,熬到眼睛充血是家常便饭,甚至要省下伙食费去买实验试剂。在无数次失败和报告被批评的压力下,她和团队硬是把这条路蹚了出来。 自一九九六年李氏人工肝研制成功后,重症肝炎的死亡率有了明显的降低。 这份担当在2003年“非典”时再次得到印证。当时县里接到疑似病例,医护人员一片恐慌,没人敢接,甚至有人想调岗躲开。 李兰娟没有交代,便急匆匆地跑到了隔离室里,开始了消毒和护理工作。人手不够,她就一个一个教;护工吓得要走,她一把按住对方说:“先把病人擦干净。”防护服不够用,她就泡在消毒液里反复穿。 时间快进到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 73岁的李兰娟再次逆行出征,深入金银潭医院和肺科医院,连续工作72小时。正是基于第一手的临床数据,她才在会议上拍了桌子,顶着巨大压力提出“封城”建议。 在封城之后,她带领团队来到武汉市人民医院东院,用李氏人造肝脏,将重症监护室的死亡率从80%降低到15%,短短48个小时。 她不但治病救人,而且亲自教导本地医师,决意要留住一批“永不离开”的人才。 而声望的另一面,是挥之不去的争议。这位医学巨擘的形象,远比公众想象的要复杂。 早在2005年,她从卫生厅厅长晋升为工程院院士后不久,就在短短数月内,连发多篇跨领域的论文,涉及泌尿、肿瘤等多个学科,随即被人匿名举报“挂名包装”。 工程院对此展开调查,但调查结论至今没有公布。 进一步看,围绕其家族企业的质疑声浪更大。据说,她老公所创立的“浙江联众”,已经包揽了省内所有的医疗信息化工程,旗下的树兰医院,也掌握着最关键的肝脏移植资料库。 这不能不引发外界关于“权力变现”的猜测。 而在武汉疫情最紧张的时刻,她的实验室宣布阿比朵尔、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在体外能有效抑制病毒,媒体迅速将其解读为“特效药”,但其临床疗效却始终没有得到充分证实。 这些争议,官方至今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老院士也就在这聚光灯与阴影之间继续行走。 回顾李兰娟的一生,从赤脚医生到医学泰斗,再到临危受命的抗疫支柱,她的贡献与担当是毋庸置疑的。 但与此同时,荣誉之外的那些争议,也共同勾勒出了一个更为立体、也更具张力的人物形象。 信息来源:周末人物|从赤脚医生到国家传染病医学的开拓者,李兰娟:一辈子 大众日报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