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16年,袁世凯在弥留之际,他呜咽着最后一口气,将儿子袁克定叫到床前说:你不要

1916年,袁世凯在弥留之际,他呜咽着最后一口气,将儿子袁克定叫到床前说:你不要为我送葬,开枪打死那个穿红衣服的人。 称帝失败后,袁世凯面临全国讨伐声浪,云南、贵州、广西相继宣布独立,连他一手提拔的北洋将领也开始保持距离。 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袁世凯临终前的传说:他分别给儿子袁克定和干儿子段芝贵下达了截然相反的遗命,企图在葬礼上设局除掉段芝贵。 这个传说的背景要从袁世凯和段芝贵的复杂关系说起,段芝贵早年只是袁世凯手下的一名低级军官,但他很会察言观色。 段芝贵深知袁世凯好色的弱点,经常搜罗美女进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杨翠喜案”,这件事甚至惊动了慈禧太后。 杨翠喜是当时京城有名的戏子,段芝贵花重金将她买下送给袁世凯,此事后来被人揭发,慈禧大怒,袁世凯也因此受到牵连。 但袁世凯非但没有怪罪段芝贵,反而更加信任他,1907年,袁世凯甚至收段芝贵为干儿子,将他视为心腹。 段芝贵担任天津巡警总办期间,利用职权中饱私囊,同时继续为袁世凯物色美女,他的这些行为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多非议。 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时,段芝贵表现得比任何人都积极。他联络各省将军,为袁世凯的帝制造势。 段芝贵甚至伪造民意,声称各地民众都拥护袁世凯称帝。这些虚假的“民意”成为袁世凯下定决心称帝的重要依据。 但当袁世凯的帝制遭到强烈反对时,段芝贵的态度开始微妙变化,他一面表示忠诚,一面暗中为自己留后路。 据一些史料记载,段芝贵在袁世凯病重期间,曾与皖系军阀段祺瑞秘密接触,商讨袁世凯死后的权力安排。 这让袁世凯察觉到了危险。一个曾经对自己百依百顺的义子,现在可能成为袁家的威胁。 于是就有了“红衣杀局”的传说:袁世凯告诉段芝贵,让他在葬礼上穿红衣,说这样可以帮助自己在天之灵升天。 同时袁世凯又密令儿子袁克定,见到穿红衣的人就开枪射杀,这样既除掉了心腹大患,又能以“护灵”为名。 传说中段芝贵确实在葬礼上穿了红衣,但他早有防备,带着卫兵前来,最终在混乱中逃脱。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戏剧化,但其真实性存在很大争议,袁世凯的日记和相关史料中,都没有发现类似记载。 不过袁世凯对段芝贵的忌惮可能是真实的,段芝贵确实是个善于投机的人,在政治风向变化时总能及时调整立场。 袁世凯死后,段芝贵果然投靠了段祺瑞,成为皖系军阀的重要人物,这或许证明了袁世凯当初的担心并非多余。 但段芝贵的结局并不好,在直皖战争中,皖系败北,段芝贵失去了政治地位。 晚年的段芝贵沉迷于麻将和声色,生活日渐颓废,1925年,他在天津病逝,结束了颇为传奇的一生。 这个“红衣杀局”的故事,无论真假,都反映了民国初期政治的复杂性,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各种势力错综复杂。 袁世凯作为旧式政治家,习惯于用传统的权谋手段处理问题,即使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仍然想着如何排除异己。 段芝贵则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投机者,他们没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只是在各种势力之间寻找最有利的位置。 这种人在乱世中往往能够一时得意,但最终很难有好的结局,段芝贵的晚年潦倒,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 袁世凯和段芝贵的故事,也折射出传统权力结构的脆弱性,当权力缺乏制度约束时,人际关系就成了维系政治联盟的主要纽带。 这种以血缘、拟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模式,注定是不稳定的,一旦利益冲突,昔日的父子、主仆关系立即破裂。 袁世凯称帝失败标志着传统帝制的彻底终结,此后的中国政治,虽然仍有各种复辟尝试,但再也无法回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