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17年,浙江杭州一位28岁女孩无偿捐献骨髓,挽救了一名15岁白血病少年的生命

2017年,浙江杭州一位28岁女孩无偿捐献骨髓,挽救了一名15岁白血病少年的生命,令人感动的是,康复后的男孩找到恩人,郑重承诺:“姐姐,等我长大了,换我来守护你!” 一个电话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2017年7月26日,杭州28岁的HR经理许艾菲接到了中华骨髓库浙江分库的电话,她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15岁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成功率达到10个位点完全相合。 许艾菲放下手里的季度考核表,没有丝毫犹豫:“我愿意捐献。”这个决定来得如此自然,背后却有着21年的坚持。 1996年,9岁的许艾菲在杭州市采荷二小读三年级,同桌男孩小杰因为白血病请假的次数越来越多,从几天到几周。 最后一次见面时,小杰送给她一颗大白兔奶糖,虚弱地说:“等我病好了,请你吃一整袋。” 三个月后,班主任在讲台上宣布了小杰去世的消息,许艾菲记得那天教室里很安静,只有窗外的鸟叫声。 班主任红着眼圈说:“小杰的妈妈说,如果能找到合适的骨髓配型,孩子或许还有机会。” 18岁生日那天,她第一次走进杭州市献血中心,护士问她为什么选择在生日这天来献血,她说:“想用这种方式纪念一个朋友。” 2005年,许艾菲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看望同学时,在走廊里看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展板。 她仔细阅读了每一个字,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 当天下午,她就在医院的骨髓库登记点填写了志愿者申请表,工作人员告诉她,可能一辈子都等不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她笑着说:“没关系,我愿意等。” 这一等就是12年,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后,许艾菲立即请了年假,开始为捐献做准备。 她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注射动员剂,让造血干细胞从骨髓释放到外周血中。 8月15日,许艾菲住进了浙江省中医院,连续5天,她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动员剂。 第一针打完后,她感到腰部酸痛,像是重感冒的症状,医生说这是正常反应,说明药物在起作用。 她在朋友圈记录了这个过程,第一天,腰有点酸。第二天,感觉骨头在跳舞。第三天,终于明白什么叫'脱胎换骨'。但想到15岁的孩子在等着,这点不适算什么。 8月20日是采集日,早上7点,许艾菲被推进采集室,血细胞分离机开始工作,她的血液通过一根针管流出,经过机器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后,再从另一根针管流回体内,整个过程持续了5个小时。 护士每隔半小时就来查看一次,问她有没有不舒服。许艾菲的手臂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而发麻,但她一直保持微笑:“我在想象这些细胞流到那个孩子身体里的样子。” 下午1点,采集结束,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被装进专用的转运箱,由专人护送到患者所在的医院,许艾菲看着工作人员离开的背影,眼眶有些湿润。 三个月后,许艾菲接到了骨髓库的电话,那个15岁的男孩恢复得很好,各项指标都正常,她听到这个消息时,想起了小杰,想起了那颗大白兔奶糖。 半年后的一天,许艾菲在杭州西湖边散步时,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走向她,“姐姐,我是小宇,谢谢你救了我。”男孩的眼里闪着光芒,“姐姐,我长大了一定会好好保护你!” 许艾菲一时没反应过来,直到男孩拿出一张照片,那是她在医院采集时的照片,原来,小宇偷偷让护士帮他拍下了这张照片,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她。 “你不用保护我,只要好好活着,健康快乐就够了。”许艾菲的声音有些颤抖。 如今,小宇已经23岁了,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他每年都会在8月20日这天给许艾菲发一条信息:“姐姐,我又长大了一岁,身体很好,工作也很顺利。” 许艾菲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小杰的忌日,她都会买一袋大白兔奶糖,分给身边的孩子们,她说:“小杰没能吃到的那袋糖,我要替他分享给更多的孩子。” 这个故事在网上传开后,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看哭了,这就是人间真情啊!许艾菲姐姐用21年的坚持,诠释了什么叫大爱无疆。” “小宇这孩子太懂事了,'我长大了一定会好好保护你'这句话真的戳中了我的心,有些感情比血缘还要深。” “我也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看到这个故事特别感动。其实捐献过程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但能救一个生命,这种意义无法用言语表达。” “为我们杭州的好姑娘点赞!这种正能量的故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中来。” “一个9岁女孩对同桌的承诺,用了21年来兑现。这不仅仅是救了一个孩子,更是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初心不改。” “配型成功率这么低,许艾菲能等到合适的患者,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但更多的患者可能永远等不到配型成功的消息,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你觉得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还有多少人能像许艾菲一样,为了一个童年的承诺坚持21年? 信源: 浙江省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