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西湖区传来消息:2月27日,由杭州西湖区企业四维高景卫星遥感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四维高景一号03/04星升空。经过数月在轨测试,两颗卫星已经能“上班”了。
这是目前国内空间分辨率最高、几何精度最高的商业遥感卫星,能在空中检查树群有没有生病,监控城市建筑有没有违章。
今年以来,从“上天”到“下海”,杭州科技创新成果密集“上新”。这些在杭州山水之间生长的科技成果,是杭州制造硬实力的代表,也是打开未来生活大门的钥匙。
把计算“送上天”
5月14日,中国“三体计算星座”首批12颗卫星成功发射,由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这也是中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
传统遥感、通信、导航等卫星数据,需要先传回地面,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解析。这种“天感地算”的模式,数据传输效率低,信息损耗大,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有效卫星数据能传回地面,还存在数据时效差等问题。
“三体计算星座要做的,就把计算送上天。”之江实验室计算星座科研任务总体部技术总师、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超介绍,“让卫星采集的信息在太空进行在轨计算,直接向地面发送处理好的结果。”
把计算送上天,是为地上的人服务。
“以森林防火为例,处理时间可从小时级提升到分钟级甚至秒级。”李超介绍。未来,三体计算星座将在城市治理、应急救灾等多个领域大展拳脚。
无人机外卖员每天能送700单
5月28日,一架“背”着10份外卖的无人机从蒲公英天地北广场腾空而起,钱塘区首个“空地一体综合服务站”开工了。
让无人机送外卖,省时又省钱:配送时间缩短50%,单均飞送成本降到1.5元。
“服务站用的是10公斤级的运输无人机,单航线每天能配送2000单,覆盖下沙高教园区7所高校。”运营方杭州平行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杰介绍,商家出餐后,骑手运送到服务站装机,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飞行,再由接驳骑手完成最后100米配送。单机日均可配送700单。
无人机当外卖员,省下了不少人力。
这一点,配送服务商鹊森网络负责人汪日贤深有感触:“蒲公英天地商圈有数百家商铺,一天产生的外卖单量达数万单。无人机上岗后,日均1500单的门店,人力成本预计能减少33%。”
800米高山上也能点外卖
今年4月,一架“拎”着咖啡的无人机从余杭区百丈镇圣堂湾起飞,穿越云海,10分钟后,稳稳落在了海拔800多米的杜鹃花海(百丈平天堂顶),送到了游客手中。这也是杭州首条高山无人机外卖航线。
在这之前,余杭区已开通6条消费物流航线——
美瑭广场至海创园、美瑭广场至人工智能小镇、余杭万达广场至海创园、余杭万达广场至人工智能小镇、余杭万达广场至径山小古城村、黄湖永峥公园至黄湖镇青山村大草坪。
无人机送外卖的未来场景,已经走进杭州人的日常生活。
买机器人像买车一样简单
7月5日,杭州具微科技有限公司在金沙湖畔开出了杭州首家“具身智能4S店”,具微科技首款轮式四足机器狗同时亮相。
和买汽车一样,在店里,你可以近距离观察机器人,也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上手“试用”。
“高端机器人的售价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之间,4S店通过打造线下场景,让消费者试用机器人,实现机器人从‘看得见’到‘摸得着’。”具微科技创始人王子煊说。
在店里买机器人,可以自由搭配颜色和外壳的材质,还可以给机器狗“加内容”。比如,给机器狗配一条机械臂,就能变成“物流助手”;给机器狗装上冰箱模块,就能变成“户外移动冷柜”;加上高尔夫球包,就是一个“智能球童”。
球形机器人,刀枪不入
一个重300多斤、高(直径)0.8米的机器人,却能跑出30公里/小时的速度。这位“灵活的胖子”,来自钱塘区企业逻腾(杭州)科技有限公司。
球形机器人(RT-G)“刀枪不入”,除了防尘、防爆、防水,还能承受4吨的冲击力,配有仿生昆虫复眼的全景感知系统和L4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能连续工作10个小时或行驶120公里。
目前,这位“灵活的胖子”已经在民航机场、地下管廊、能源、化工等领域上岗,承担安全防范、监控巡检等工作。
杭州“海鲸”能连续上班200个小时
今年3月,杭州企业中科星图深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海鲸”系列无人潜航器,在南海完成了常态化运行的多项功能验证。
这台形似鲸鱼的潜航器,采用仿生流线设计,尾部水平舵和背鳍垂直舵构成三维机动系统,能让它在复杂洋流中保持稳定航态。
海鲸身上搭载的多项荷载,就是它的“眼睛”,让它能通过声音实现对深海的精细探索。
传统海洋调查成本很高,动辄就是“百万级”的投入,海鲸长航程无人潜航器可以在3000米级水深连续作业200个小时,和传统数据采集法相比,能节省约60%的费用。
水下“钢铁侠”遨游6000米深海
今年年初,杭州鳌海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与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派出水下机器人,定期为核电站的取水口做“体检”。
鳌海水下机器人就像一位能在水下自主或遥控操作的“钢铁侠”。推动器是“螺旋桨”,高清摄像头是眼睛,声呐是雷达,“AI+控制”是聪明的大脑,足迹从300米的浅水一直深入到6000米的深海。
只有20公斤重的Find20系列水下机器人,能打捞起300公斤重物,最高航速达每秒2.5米。
它可以是“管道医生”,也可以是“救援先锋”,能胜任水下搜救打捞、渔业养殖与水质检测、水下摄影与记录、科学研究与环境调查、水下考古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