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花了3000大洋买了一套四合院,邀请弟弟全家入住。可没想到,因为弟媳一句羞臊的话,弟弟捡起了一个香炉朝鲁迅砸去,并怒道:以后没事别来我家!从此,鲁迅净身出户,被赶出了家门。[凝视] 民国时期最让人唏嘘的兄弟决裂案,要数鲁迅和周作人这对文坛兄弟了,一个是犀利的思想家,一个是温和的学者,本该携手前行的两人,却因为一座四合院和一个日本女人,从此老死不相往来。这背后的真相,比任何小说都要复杂。 1919年的北京,鲁迅咬牙花了3000多大洋,在八道湾买下一座27间房的四合院,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 为了凑齐这笔钱,他不仅卖掉了绍兴老家的祖宅,还四处借钱,连利息都是高得吓人。 买房时鲁迅心里想的很简单,就是让全家人住得舒服点。他特意为两个日本弟媳改造了日式浴室,那时候北京连自来水都没普及,他专门铺设了管道。 光是这个浴室改造就花了500多银元,比普通人好几年的收入还多。 最让人感动的是,等房子装修好了,鲁迅主动选了最潮湿的南屋住,把最好的正房让给了弟弟周作人一家。在他看来,当哥哥的就该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麻烦就来了,弟媳羽太信子是个日本女人,花钱如流水。家里雇了6个仆人,买进口鱼肝油,孩子一生病就请外国医生。鲁迅每月300大洋的工资全部上交家用,可还是不够花。 更要命的是,羽太信子在家里说了算,连周作人都得听她的。鲁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偶尔劝几句,这个日本女人就向丈夫哭诉说大哥苛待她。 矛盾在1923年7月19日彻底爆发,那天鲁迅像往常一样去后院取书,羽太信子突然用日语尖叫,说鲁迅偷看她洗澡。周作人听了妻子的话,当场就怒了,抄起铜香炉就砸向自己的亲哥哥。 第二天,周作人给鲁迅送来一封绝交信,冷冰冰地写着:“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这封信现在还保存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里,成了兄弟决裂的铁证。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什么偷看洗澡根本就是借口,四合院的结构根本不可能偷窥,要想看到后院的浴室,得穿过好几重院落。 真正的原因是经济矛盾和权力争夺,羽太信子想当这个家的女主人,而鲁迅的存在让她感到威胁。 被赶出门的时候,鲁迅只带走了老母亲和原配朱安,他连最珍爱的字画拓片都没拿,兄弟俩共同的存款542元,周作人独占了400元。后来鲁迅在西三条胡同买了个小院子,面积还不到八道湾的十分之一。 最讽刺的是,周作人晚年曾经向朋友坦承:“信子说大哥坏话,我当时竟然信了。”1936年鲁迅去世时,这个亲弟弟没有参加葬礼,却在杂志上发文说:“家兄性格刚烈,实为家中顶梁柱。” 抗战时期,这座四合院成了日军司令部,周作人也因为替日本人做事成了汉奸。鲁迅如果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这场家庭悲剧其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传统的中国家庭观念遇上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兄弟亲情败给了夫妻关系,血浓于水的道理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苍白。 鲁迅用一生的积蓄为家人买的安乐窝,最终成了他被驱逐的地方。 他想要的家庭和睦,变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伤人的不是外人,而是最亲近的人。 如今这座院子已经成了文物保护单位,游客还能看到鲁迅当年亲手种的白丁香。花还在开,人却早已作古,那段兄弟情仇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了历史的一页。 你觉得在这场家庭纠纷中,如果是你遇到同样的情况,会选择像鲁迅一样忍让退步,还是会坚持自己的立场寸步不让? 信源: 中国新闻网——冷却的手足情:鲁迅与周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