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上好酒好肉,洒家有的是银子!”古装剧里这类台词常见得很。咱们都知道,中国白银多起来其实是明朝以后的事,但这也能看出,历史上确实有过不少白银在市面上流通。 可为啥这些白银到了现代,好像一下子不见了?它们到底去了哪里? 明朝航海挺发达,永乐年间,郑和奉朱棣的命令,带着庞大船队去海外做交流,有经济上的,也有文化上的。那时候,全世界产白银的地方都慢慢开发出来了。 我们国家自己的银矿不算多,但靠着做买卖,攒下了好多海外来的白银。 欧洲殖民者在南美洲开了不少银矿,挖出来的白银总得花出去。巧的是,他们特别稀罕中国的瓷器和茶叶。那时中国的瓷器在西方贵族家里堆成山,茶叶更是成了时髦货,贵族圈子里没茶都不好意思打招呼。想从中国拿走这些好东西,只能用白银买。 明朝晚期,隆庆帝放开了海禁,让外国来做生意。这下好了,明朝的商船跑遍了世界各地,西方人把从南美洲抢来的白银,一船船运到中国花。 做买卖的人多了,瓷器茶叶卖得火,南美洲的白银差不多填满了中国南方的市场。 白银成了实打实的钱,这就是为啥明朝小说里一说到花钱,总离不开银子,那时候白银真不算稀罕物,随处可见。 生意越做越火,中国攒的钱也越来越多。去过中国的西方人把见闻带回老家,一个劲说中国人多有钱。在他们眼里,明朝简直是遍地金银的富国。 后来明朝亡了,清朝进了关。清朝虽说关起门来不让随便做生意,可留了个“广州十三行”当口岸。英国、法国、西班牙这些国家,还是一个劲来买茶叶瓷器。 咱们中国那会儿是小农经济,自己种自己吃,自己做自己用,西方人的东西根本卖不动。这就造成了卖得多买得少,钱都往中国流。西方人急了,想出个损招。 乾隆晚年,英国人开始往中国运鸦片。好多中国人染上烟瘾,戒都戒不掉,只能花大把白银去买。英国人就靠这龌龊法子,把流进中国的白银又赚了回去。 再后来,英国为了抢更多生意,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打输了,赔给英国2000万两银元。乾隆那时候下江南花钱跟流水似的,可到这时候,清政府早就没那么阔了。 几十年白银往外流,清政府的钱袋子早就空了。加上这巨额赔款,只能变本加厉从老百姓手里搜刮白银。后来清政府一次次的割地赔钱,白银就像流水似的往外淌,市面上的白银越来越少。 这么折腾了半个多世纪,到1912年清政府倒台,中华民国成立的时候,国内剩下的白银已经没多少了。袁世凯时期开始用新货币,就是咱们说的“大洋”或者“袁大头”。这大洋本身就是白银做的,值不少钱,面额比别的货币大。 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为了自己渡过难关,故意把白银价格抬得很高。这一来,大洋比当时的美元还值钱。好多中国人就拿大洋去换纸币,这些大洋就都流到了西方人手里。国内本就不多的白银,又没了不少。 国民政府赶紧用法币代替大洋,就是因为白银太少,大洋不够用了,撑不起货币体系。到这时候,咱们国家攒了几个世纪的白银,差不多被掏空了。 有人说,是不是都被达官贵人埋地下了?可考古学家挖出来的,其实没多少。大多数白银,都是通过各种路子流到国外去了。 现在科技和工业发展了,白银换了样,手机、汽车、电脑里都有它,商店里的银首饰也不少。它没消失,就是换了个模样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