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3岁高龄的前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在得知志愿军成功击退美军并进攻韩国首都汉城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感慨万分,他曾担任清朝海军的最高统制(总司令),后来成为民国海军总长,再次晋升为国务总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初冬,福州的天气已带些寒意,93岁的萨镇冰坐在老宅的藤椅上,手里握着拐杖,目光久久停留在收音机旁,朝鲜战场上传来捷报:志愿军攻占汉城,美军被迫撤退,他听得很仔细,哪怕耳朵已不如从前,还是让家人一字一句复述,他没有说话,只是手微微颤抖,眼中泛起泪光,那一刻,他仿佛看见了五十多年前北洋舰队在黄海沉没的画面,又仿佛听见了海浪声中传来的号角,他缓缓提笔,写下一首诗,将心中激荡抒发在纸上,诗中没有多余的修饰,只有一个老军人对国家命运巨变的深切感受。 萨镇冰的一生,始终与海军、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他1859年出生在福建福州,家族自元代迁入,世代读书为官,他从小聪明,尤其对船只和机械有浓厚兴趣,十岁那年,他考入马尾船政学堂,这是一所刚刚创办的现代化海军学校,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国自己的舰队骨干,在这里他学习导航、造船、炮术等课程,表现出极高的天赋,是全校公认的佼佼者。 1877年,他被选派赴英留学,进入了英国最负盛名的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在那个年代,能到西方学习是极为稀少的机会,他在英国不浪费一分一秒,白天上课,晚上钻研,连假期都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中,他在英国不仅学到了最先进的海军理论,更深刻意识到中国与西方在海防建设上的巨大差距,这种对比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如果中国要自立于世界,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 1881年回国后,萨镇冰开始在南洋、北洋水师任职,他从基层做起,先后担任“澄庆”号副舰长、“威远”号、“康济”号舰长,并不断晋升,从管理船只、训练士兵到制定战术,他始终亲力亲为,极为严谨,那时的中国正试图建立一支现代化舰队,萨镇冰正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虽然萨镇冰没有参与黄海主力舰战,但他奉命驻守威海卫前线的日岛,那是最前沿的阵地之一,物资极度匮乏,士兵只能住在寒冷潮湿的掩体中,饮水和食物都成问题,他身患重病,仍坚持每日巡查炮台,亲自指挥,日军轮番轰炸,岛上的防线逐渐被削弱,他始终冷静指挥,直到接到命令撤退至刘公岛,不久,整个北洋舰队覆灭,这场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崩溃,更是国家的耻辱,他被革职,回到福州老家,生活陷入困顿,靠在家教书为生,他教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海军战术和航海知识,他从未放下对海军的执念。 1909年,清廷着手重建海军,萨镇冰被重新起用,担任全国海军统制,他整顿制度,建立学堂,制定训练计划,走遍各大船厂,亲自检查舰艇建造过程,他反对形式主义,力求实用,曾在江南造船所发现偷工减料,当场责问监工,他力图将中国海军重新拉回正轨,尽管财政紧张、局势动荡,他依然全力以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命令他率舰南下镇压革命军,他虽奉命行事,但在途中观察到民心所向,革命军士气高涨,他决定不参与镇压,也未强求部属表态,他悄然离开舰队,回到了福州,这一决定,既非投机也非妥协,而是他在动乱中保持理智与良知的选择。 民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海军总长,负责重建新政权下的海军体系,他再次奔波于各地,筹款购舰,建立海军学校,试图在纷乱的局势中稳住海防,但军阀混战、中央软弱、财政枯竭,他的计划屡次受阻,1917年,他无奈辞职,转而去北大和海军学校任教,他相信,哪怕不能重建舰队,至少可以培养未来的海军骨干。 1922年,他被任命为福建省长,随后升任国务总理,并一度代理大总统,他试图整顿政务、发展交通和经济,但官场混乱,派系林立,政策难以推行,他在位三年后辞职,回到福州,彻底淡出政坛。 抗战时期,他公开反对亲日派,拒绝一切与敌对势力的合作,尽管年事已高,却依然关心国事,他曾参与民间爱国活动,鼓励青年投身抗战,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国民党劝他随政府南渡台湾,他断然拒绝,选择留在大陆,他不仅协助福州和平解放,还主动上交城防地图,为解放军提供帮助。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聘为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等职务,虽行动不便,仍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事务,他最关心的,依旧是海防,他常说,有海无防是国家的耻辱,他希望新中国能真正拥有强大的海军。 1951年,他听闻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大获全胜,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甲午年的屈辱,再看到新中国崛起的势头,感慨万千,他写下诗句:“师入三韩大有声,海东形势一番更,美军屡败终难振,华裔方兴孰敢轻,”简洁有力,写尽一生所思。 信息来源:环球网——“家祭无忘告乃翁”,今人用福建舰照片告慰的是何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