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都不想打了,为什么欧洲非得死撑乌克兰?原因很简单:一旦这场战火在乌克兰熄灭,接下来可能就轮到他们自己倒霉了,德国有工厂,波兰有农田,他们心里都清楚,与其让火烧到自家门口,不如现在就全力支持乌克兰,把这场战火挡在边境之外。
欧洲这阵子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投入,怎么看都透着股 “骑虎难下” 的劲儿。
自家的超市货架空了一半,工厂的机器停了不少,却还在往乌克兰运炮弹送钱,连马克龙都放话要派兵,转头被问具体安排时,又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藏在欧洲的地图里。
打开地图就能发现,乌克兰像块巨大的海绵,吸住了东边的压力 —— 俄罗斯的军事力量、能源议价权,甚至是地缘扩张的野心,都被这场战争困在了这片土地上。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离乌克兰边境不过 700 公里,波兰的波德平原更是一马平川,真要是没了这层缓冲,坦克开过来可能比快递到得还快。
就像罗马尼亚的老人们常说的:“草原上的风从来不会只吹一地,火也是。”
这种对 “东边威胁” 的敏感,是刻在欧洲骨子里的。
1812 年拿破仑的大军在莫斯科冻成了冰棍,1943 年希特勒的装甲师在斯大林格勒成了废铁,这两场仗让欧洲人明白,俄罗斯的冬天和韧性一样不好惹。
冷战时期更别提了,华约的坦克集群在东德边境排了几千辆,西欧的孩子们课本里都画着防空洞的位置,这种集体记忆到现在还没褪色。
乌克兰本身的 “价值” 也让欧洲没法轻易放手。顿巴斯的煤矿挖出来的焦煤,是德国奔驰工厂生产特种钢的必需品;第聂伯河沿岸的黑土种出的小麦,能填满法国一半的面包房。
就连敖德萨港运出的葵花籽油,都关系着意大利人能不能炸上薯条。
更关键的是那几条天然气管道,像血管一样从俄罗斯穿过乌克兰,往欧洲输送着 40% 的用气,捏着这根管子,就像捏着欧洲的暖气开关。
但欧洲自己的日子早就不宽裕了。德国大众在沃尔夫斯堡的工厂,因为缺天然气,把电动车生产线砍了一半,工人每周只上三天班,剩下的时间去打零工补贴家用。
法国的核电站因为缺铀燃料,有四座降到了半功率运行,巴黎的地铁晚上 9 点就停运,说是 “节约用电”。
这种时候还要往乌克兰送钱送武器,老百姓自然不乐意。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小贩们在议会大厦前摆了个 “空面包篮”,牌子上写着 “给乌克兰的钱,够我们买半年面包”。
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出租车司机们把车排成一排堵路,因为油价涨了一倍多,“跑一天赚的钱还不够加油”。
荷兰的鹿特丹港,码头工人拒绝卸载援助乌克兰的军火车,说 “我们的工资三个月没涨了,凭啥先管别人”。
内部的矛盾更是摆到了台面上。
欧盟想搞个 “欧洲防御基金”,让各国按 GDP 出钱,结果波兰说 “我们出的兵最多,该少交钱”,德国说 “我们 GDP 高,但难民多,也该少交”,吵了两个月没结果。
更有意思的是,法国给乌克兰送 “凯撒” 大炮,却要求 “必须由法军士兵操作”,怕技术被俄罗斯学去;德国捐了 100 辆装甲车,却偷偷拆了里面的先进雷达,换了个老款的上去。
美国的 “小动作” 也让欧洲窝火。
去年美国卖给欧洲的液化天然气,价格是给日本的两倍,欧洲人骂 “这是趁火打劫”,却还得捏着鼻子买,因为冬天没暖气真会冻死人。
今年美国又说要把驻德美军调走一半去亚太,气得德国防长在议会上拍了桌子,转头却还得花 60 亿欧元买美国的 F-35,因为自己的 “台风” 战机雷达早就落后了。
最近网上有人翻出 1999 年科索沃战争时的新闻,那会儿欧洲跟着美国炸南联盟,觉得自己能掌控局面,结果难民潮、经济制裁的反噬持续了十年。
仔细一看,现在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不正是这样吗?
至于什么时候能结束,老实说不知道,国际上的变化本就多端,今天能打的火热,说不定过几天就坐到一起谈了。
只愿这场战争能够尽快结束吧。
那么你们认为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