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2019年那年,如果季莫申科顺利当选乌克兰总统,而泽连斯基却惨遭败选,俄乌冲突还会发生吗?答案很简单——几乎不可能,说白了,季莫申科已经当了几年总理,从政经验这一块,是远超过泽连斯基的,至于北约的诱惑,她早就有相关回应。
如果2019年乌克兰总统大选的结果是季莫申科胜出,俄乌冲突的爆发概率可能会大幅降低。这并非单纯基于政治经验的对比,而是季莫申科在关键问题上的决策逻辑与泽连斯基存在本质差异。
作为两度出任总理的资深政客,季莫申科对俄乌关系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理解,2009年她与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达成的天然气协议,展现了其在利益博弈中的务实手腕。
当时双方围绕供气价格和过境费争执不下,季莫申科通过灵活调整谈判策略,最终以欧洲价格公式为基础达成协议,既避免了能源供应中断,又为乌克兰争取到短期价格折扣。
这种“在对抗中寻找妥协点”的思维模式,与泽连斯基团队在2021年后全面倒向西方的激进路线截然不同。
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季莫申科的立场更具策略性,尽管她在2019年竞选期间强调要“加快加入北约进程”,但结合其历史行为来看,这更多是争取西方支持的政治表态。
2007年,她在《外交》杂志发表的《遏制俄罗斯》一文,虽引发俄方强烈反弹,但随后便主动调整策略,通过能源谈判重建与普京的对话渠道,这种“战略模糊”的智慧,使她在维护乌克兰主权的同时,避免过早触碰俄罗斯的安全红线。
反观泽连斯基,其团队在2022年冲突爆发前不断释放加入北约的信号,直接刺激了俄罗斯的军事反应。
对顿巴斯问题的处理方式,是两人政策差异的另一个关键维度,季莫申科在2019年提出的“布达佩斯模式”,主张引入美国和欧盟作为第三方,通过多边谈判解决地区自治问题。
这种思路与她在2014年推动的明斯克协议精神一脉相承,即通过政治手段而非军事手段化解冲突,而泽连斯基政府在2021年单方面撕毁明斯克协议,转而寻求通过军事手段收复失地,直接导致俄乌双方在顿巴斯地区的军事对峙升级。
季莫申科的执政经验还体现在对国内政治生态的把控上,2005年她推动钢铁企业重新私有化,通过公开竞标获得48亿美元收入,占当年乌克兰财政预算的20%,这种铁腕改革能力使其在处理寡头政治时更具主动权。
而泽连斯基作为政治素人,上台后未能有效制衡国内寡头势力,导致2021年军方采购腐败案曝光时陷入被动,间接削弱了政府应对外部危机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季莫申科对俄罗斯的认知并非单向对抗,2019年她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既强调乌克兰的主权独立,也表示“没有俄罗斯,乌克兰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将更加复杂难解”。
这种务实态度使其在处理克里米亚问题时,更倾向于通过经济制裁与外交斡旋的组合拳施压,而非像泽连斯基那样将问题完全军事化。
当然,季莫申科的执政也并非毫无风险,她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期间的激烈言论曾引发争议,但随后通过公开道歉和政策调整,成功修复了与俄罗斯的对话窗口,这种“危机管理”能力,是缺乏政治历练的泽连斯基团队难以企及的。
历史无法假设,但从政策逻辑来看,季莫申科的执政大概率会使俄乌关系维持在“斗而不破”的框架内,她对地缘政治现实的清醒认知、对谈判工具的熟练运用,以及对国内政治资源的有效整合,都构成了阻止冲突升级的防火墙。
而泽连斯基团队在关键决策上的稚嫩与冒进,客观上为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