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大唐天子李世民,年四十,传召才人徐惠入寝。宫中寂静无声,所有人屏息以待。可这位年

大唐天子李世民,年四十,传召才人徐惠入寝。宫中寂静无声,所有人屏息以待。可这位年仅11岁的才女却迟迟未到。圣怒初起,众人战战兢兢。就在局势剑拔弩张之际,徐惠姗姗来迟,提笔写下一首诗。原本剑拔弩张的氛围,瞬间风转云开。她没有争辩,也没哭求,却凭一句诗扭转乾坤。 唐贞观年间,天下安定,文风鼎盛。就在这时,一个叫徐惠的小女孩在江南湖州渐露头角。她五个月能言,四岁识经,八岁能赋诗。邻里惊叹,名声传入长安。 贞观十二年,李世民大开才女之选,诏令天下少女才俊入宫供职。11岁的徐惠被举荐进宫,被封“才人”,虽然年幼,却因才情出众很快得宠。 但她不是一般的宫妃。她不爱打扮,也不抢风头。白天读书作诗,夜里独自练字。与那些依靠容貌取宠的嫔妃不同,她靠的是脑子。宫中女官私下都说她“冷清、不合群”,但谁都看得出,她是皇帝的心头好。 李世民有文治之志,对能诗能赋的女人尤其青睐。徐惠的小赋、短句常被他当成案头读物。朝会之余,他常召她至案前议诗论文。两人之间,是年龄悬殊的知己,也是帝王与才女的微妙关系。 就在某年某夜,长安宫中一场风波悄然酝酿。 李世民起意召徐惠入寝。这并不罕见,但这一次,他心情格外迫切。下诏之后,宫人早早安排香汤热水,帷帐点灯,只等才人降临。 可左等不来,右等仍无动静。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龙颜渐渐阴沉。禁军低头不语,宫女噤若寒蝉。谁都知道,天子的耐心从不长久。一个才人敢让皇帝等候,这是顶大的不敬。 御前大监再三催促,仍未见人影。李世民坐于案前,茶凉了三盏,灯光下脸色越发阴沉。他不是没宠过妃子,也不是没动过怒火。但眼下这个“被宠的人”居然敢不按时应召,已经触到他的底线。 偏偏就在这气氛最紧绷时,徐惠来了。 她步伐缓慢,神情安然,没有一丝惊慌。宫人垂首跪迎,不敢发声。所有人都以为接下来是一场怒火冲天的训斥,甚至可能连夜被贬。 但事情,急转直下。 徐惠进殿后,没有急着解释,没有长跪求饶,只是静静走到案边,提笔而书。 笔走龙蛇,只一瞬。 她写道: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岂能来。” 四句诗,轻柔含蓄,却意味深长。 “朝来临镜台”,是说从早就开始梳妆;“妆罢暂徘徊”,似是在细细斟酌;而“千金一笑”,一句话,点出自己的珍贵;最后一句“岂能来”,不是拒绝,而是娇嗔。 李世民读毕,眼神变了。怒火没有发出来,反倒笑了。他是个懂诗的人,更是个懂情的人。他看得出,这不是敷衍,不是狡辩,而是一个小女孩用诗表达尊重、撒娇与自嘲。 一瞬之间,天子的脸由冷转暖。宫人偷偷松了口气,太监不敢抬头。整个殿中气氛转为温和。 李世民从那一夜起,对徐惠更加偏爱。他不仅喜欢她的诗文,更欣赏她的从容与智慧。 这不是一个“宠妃”的胜利,而是一个“智者”的胜利。 从那之后,徐惠在宫中地位一跃而上。 她不争宠,却最得宠。李世民多次在朝议后召她议事,有时还听她建议政务。她写诗、作赋、修书、草疏,甚至上书谏言。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太子李治继位。宫中变动剧烈,许多嫔妃被贬、迁出宫。徐惠守在昭陵侧殿,昼夜哀哭,不食不语。 不到一年,她也病倒了。身体迅速衰弱,最终香消玉殒,年仅二十四岁。 李治尊其遗德,追封“贤妃”,敕命陪葬昭陵,与李世民共眠。 她留下的诗不到十首,却字字珠玑,被誉为唐初第一才女。而那首“小诗化怒”的故事,成为后世皇宫、闺阁、诗案之间广为流传的传说。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皇帝怒火之下保命,更不是所有人能以才情扭转圣意。徐惠做到了。 一首诗,改变一个夜晚;一个夜晚,奠定一生宠爱。 徐惠不是一个靠脸的女人,也不是一个靠运的女人。她靠的是诗,靠的是脑子,靠的是一句话里藏着千钧分寸的智慧。 而李世民,也不是一个单凭帝王威严治国的君主。他会为一句诗笑,会为一个才女动容,会在怒火边缘悬崖勒马。 这场迟到,不是失礼,而是一场考验。而徐惠,用一首诗,交出满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