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7月15日报道:“03年至07年间,美国在64项前沿技术中有60项领先于中国,中国仅3项领先。但在最新的报告中,这一局面彻底反转:中国在64项关键技术中领先57项,而美国领先的只有7项。美国必须培育具有巨大创新潜力、由公私部门共同投资的产业,去迎接面对‘中国冲击2.0’。” 就说人工智能这一块,DeepSeek大模型的横空出世,直接打破了硅谷不可战胜的神话。当美国科技巨头还在靠 “七巨头” 垄断 AI 投资时,中国已经有 4500 多家人工智能企业,覆盖从基础算力到行业应用的完整链条,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 20 多个领域实现规模化渗透。更绝的是,中国选择开源路径,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推动技术普惠,这种 “农村包围城市” 的打法,让美国的 “高成本护城河” 逐渐失效。 再看量子计算领域,中国科学家 2025 年成功构建 105 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祖冲之三号”,计算速度比当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千万亿倍,把美国远远甩在身后。这种 “从跟跑到领跑” 的跨越,背后是中国在 STEM 教育上的长期投入,中国每年培养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毕业生数量,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多。当美国还在纠结于 “技术霸权” 时,中国早已把人才储备变成了创新的源头活水。 反观美国,面对中国的崛起,不是想着如何自我革新,而是一门心思给对手使绊子。特朗普政府搞 “全面脱钩”,拜登政府玩 “小院高墙”,从芯片出口管制到限制科研合作,手段层出不穷。可结果呢?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警告,单边管制只会损害自身生态系统;英伟达为了保住中国市场,不得不推出无需美国许可证的 “特供版产品”。 更讽刺的是,美国那些所谓的 “领先领域”,也未必能稳坐钓鱼台。就拿核工业来说,美国虽然拥有 104 座商业核反应堆,但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上的突破,正逐步缩小差距。航天业也是如此,当美国还在吃阿波罗登月的老本时,中国的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工程已经形成体系化优势。科技竞争从来不是静态博弈,今天的领先者,明天可能就会变成追赶者。 中国的态度始终清醒而开放,我们承认在部分领域仍有差距,但从不畏惧竞争。东方汇理资管的报告就指出,中国在 AI 领域的开源模式,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生态。这种开放不是示弱,而是一种底气,当你的技术足够扎实,就不怕别人学习借鉴。正如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临床试验启动量占全球 28%,近三分之一的大型制药许可协议涉及中企,这种 “开放共赢” 的姿态,反而让更多国家愿意与中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