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晶泰控股马健:做产业研发范式变革推动者

◎记者王墨璞嘉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迅猛发展,晶泰控股凭借多项前沿技术、前瞻性行业洞见、硬核商业化落地能力及独到企业经营方法,不断驱动相关产业研发范式深度变革。

作为港股特专科技第一股,晶泰控股上市一年来有何新发展?管理层如何看待前沿技术的未来趋势?面对变化中的内外部形势,公司有何新规划?近日,晶泰控股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健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分享其对产业变革、技术创新、业务拓展的深度洞见。

“企业成长会经历起步期、发展期、快速增长期等阶段,晶泰控股正处于快速增长期。”马健表示,公司上市以来的发展超出预期,各领域合作有序推进,研发项目稳步落地。

“科技进展具有偶然性,但我们利用技术可以将其变为确定性收益。”马健认为,推动产业变革并非易事,但成为变革推动者,才能在潮水涌来时收获最高价值。“我们要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这需要更多耐心来践行。”

AI研发:深耕细作,钻出“产业油田”

“AI正在潜移默化地重塑千行百业,其发展是一系列有的放矢的迭代升级。”马健观察到,目前,AI技术尚停留在解决产业的局部问题,未能深入推动产业链整体变革。AI的产业应用处于量变向质变的突破阶段,落地路径还需要继续探索。

“我们要深入具体场景,着力用AI解决实际问题。这就像开采油田,当钻得很深时,才会出石油,才能发现地层深处都是相通的。”马健称。

在“一米宽,百米深”精神的支持下,晶泰控股正以AI驱动科研范式的深入变革。“自上市以来,公司的AIforScience业务增长显著。”马健表示,公司的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赋能了辉瑞、礼来等头部药企,孵化的生物科技公司多条管线进入临床阶段;大分子药物发现平台更是走在全球前列,赢得强生、优时比(UCB)等国际药企的青睐,在抗体-抗原蛋白复合物结构预测等方面成果斐然。

目前,晶泰控股在创新药物分子发现、生物大分子结构预测、蛋白药物设计、多肽药物早期研发等领域进展迅速。在化学合成方面,公司自研的AI模型在单步反应条件预测方面的表现,已超越内部资深专家,未来将向多步反应预测进军。

“在AI制药领域,晶泰控股是早期推动者与实践者,见证了其从‘概念工具’到‘基本方法’的蜕变。”马健感慨,如今AI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已步入成熟阶段,广泛应用于预测反应条件、加速分子设计迭代等研发步骤。

马健透露,晶泰控股将把医药领域积累的技术与经验,向化学品、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拥有微观分子特征的共性领域延伸。凭借跨领域研发范式的复用能力,公司有望大幅缩短新领域的探索时长,快速挖掘跨行业的研发创新机会。

“AI在研发领域大有可为,其在制药行业助力化合物筛选,在石化行业帮助催化剂筛选,在新材料领域赋能生物基材料研发,在新能源行业推动电解质研发工程。”马健展望道。

数据要素:AI时代的核心驱动力

马健认为,AI是新一代的科研基建,“就像水、电、云计算一样,正在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底层基础设施”。AI如何有效驱动产业变革?答案就是善用数据。

“相较于AI1.0阶段聚焦算法打磨、场景验证等‘从0到1’的闭环探索,AI2.0阶段将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马健洞见,数据将成为构建行业研发范式的关键要素,高质量的数据将成为各行业企业重点争夺的资源。

马健表示,在未来,数字化基础将决定智能化上限。一旦行业内的高质量数据积累跨过某个临界点,行业的“质”与“效”将显著提升。

“在研发领域,数据将分层次渗透进各个阶段,提升研发的质量、效率与智能程度。”马健预见,以药品研发为例,数据会率先在药物早期发现阶段运用成熟并凸显价值,再逐步向临床试验、医学研究等阶段延伸。

然而,数据收集在研发各阶段仍有难点待解。在药物早期发现阶段,多数研发机构仍依赖人工收集数据,导致数据存在负样本缺乏、维度残缺、可靠性与一致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AI模型的训练需求。在临床试验与医学研究阶段,数据孤岛与作坊式研究模式普遍存在,政府、医院等多方共建的数据体系尚未形成,产业难以实现质变。

“只有正确的数据,才能解决正确的问题。”马建称。为此,晶泰控股大力投入、较早布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研发领域建立高质量数据体系,助力各研发环节数智化迭代。公司自主研发构建了智能自主实验平台,帮助高校、企业、科研机构高效获取可靠数据,并基于高质量数据构建垂直领域AI模型,共同夯实科研基础设施。

智能自主实验平台:迈向研发自主化阶段

马健把AI与机器人形象比喻为人类的“脑”与“手”。“脑”涵盖通用模型与领域模型,“手”包括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通用设备,以及检测分析专用设备等。传统研发范式依赖人力设计并执行实验,而智能自主实验平台则是以“AI+机器人”驱动的创新研发范式,即由AI完成实验设计,机器人负责实验执行。

“目前,晶泰控股构建的智能自主实验平台,正在推动实验室从标准化、程序化的自动化阶段,迈向柔性化、智能化的自主化阶段,引领科研范式的整体变革。”马健称。

2024年以来,晶泰控股已先后与各领域多家高校、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完成定制化智能自主实验平台的设计与交付,包括复旦大学麻生明院士团队、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横琴实验室)等。

“智能自主实验平台的落地场景现已拓展至海外市场。”马健透露,公司现阶段将以欧美等技术承接能力强的发达市场为发力点,以研发合作、平台合作为主线,通过技术优化与商业模式打磨,提升海外市场拓展能力与客户黏性。公司也将加速布局中东等增长潜力大的新兴市场,将其作为战略拓展的新方向。

在马健看来,高新技术企业经营如“逆水行舟”,技术领先与商业落地须同步推进。随着业务规模化,晶泰控股正从早期的“技术先行”转向“技术+商业”双轮驱动模式。

为此,公司一方面巩固多学科协作优势,让拥有物理、化学、生物、软件、硬件、算法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团队在市场和业务导向下高效协同,开发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着重提升商业化与产业化的能力,通过与优质标的合作强化市场渠道建设,实现从技术输出到价值共创的跨越,进而带动业绩增长。

展望未来,马健表示,若将产业突破比作“照亮人类前行道路的灯”,晶泰控股不想只做某“一盏灯”,而是希望成为路灯的“供电系统”,通过AI技术、智能自主实验平台等科研基础设施持续“供电”,将先进技术渗透至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研发全链条,驱动各产业研发范式的深入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