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蜀汉的历史上,诸葛亮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人物,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为后世传颂。但蜀汉能在乱世中存续多年,并非仅靠诸葛亮一人之力,与他并称 “蜀汉四相” 的蒋琬、董允、费祎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蒋琬这个被诸葛亮临终指定接班人的荆州书生,接过蜀汉烂摊子时全国上下人心惶惶。史书记载他“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硬是靠淡定气场稳住了局面。他做的最狠一件事就是把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全改了——停战休养!顶着“背叛丞相遗志”的骂名,他坚持“闭关息民”,让蜀汉喘过气来。 更绝的是他琢磨出个奇招:造战船顺汉水东下搞突袭。可惜满朝文武都觉得太冒险,计划最终搁浅。站在汉中江边看着未完工的战船,不知他是否预感到蜀汉最后的机会正随江水逝去?务实者的改革往往比理想家的豪言更需要勇气。 费祎绝对是古代打工人楷模。这位仁兄处理公文快到什么程度?扫一眼就抓住重点,效率顶别人好几个。上午批奏折,下午接待东吴使团,晚上还能跟人下棋喝酒,工作娱乐两不误。当年他单枪匹马到东吴谈判,面对孙权手下轮番刁难,对答滴水不漏,硬是让孙权感叹:“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 但这么个能人却对北伐特别保守。姜维每次热血沸腾要出兵,他都泼冷水:“丞相都做不到的事,咱们还是老实守家吧!”最多给万把人意思一下。结果在宴会上被魏国刺客一刀毙命时,怀里还揣着没批完的军报。能臣的突然退场,往往比庸臣的长期霸位更致命。 董允可能是最没存在感的,但作用一点不小。他是刘禅和黄皓的“专属刹车片”。有次皇帝想挪用国库银子修花园,被他一句“您要当昏君吗”怼回去;黄皓想搞小动作,被他瞪一眼就哆嗦。他死后接班的陈祗跟黄皓勾搭乱政,蜀汉朝堂彻底失控。 有件小事特别有意思:董允看费祎边玩边干活很潇洒,也学人家边下棋边办公。结果十天堆成山的公务直接让他怀疑人生,哀叹:“人和人差距怎么这么大!”自知之明比盲目模仿更可贵。 蒋琬、董允、费祎虽不像诸葛亮那般被后世广泛熟知,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展现出非凡才能,或治国安邦,或匡正君主,或协调内外,共同支撑着蜀汉政权在诸葛亮之后又延续了一段时间。 他们或许没有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但接力完成了更艰难的事:在天才离去后的漫长岁月里,守住微弱的灯火。 当成都的宫门被魏军撞开时,不知醉生梦死的刘禅可曾想起,二十年前正是这三位“替补”,在风雨飘摇中为他托住了将倾的江山?